每個筆勢各有名字,表示固定的點畫配搭。
每個筆勢都是一次運筆寫成的。
一個筆勢就是筆鋒一個固定的路線。
張旭的五勢
一曰鉤裹勢,二曰鉤努勢,三曰袞筆勢,四曰豎筆勢,五曰奮筆勢。
點畫寫得好不好取決于用筆技巧,關鍵是小圈換筆心;筆勢是否順暢就要組織點畫。大圈的關鍵是運用使轉。裹束筆勢要照顧整體的結構,通常稱之為“結字”。
“使轉”這個概念,“使”這是直線條的連續書寫,“轉”就是弧線的連續書寫。
用筆為小圈,筆勢為大圈,裹束就是大圈+小圈。
“使轉”組織大圈筆勢,“頓挫”屬于小圈筆法。
筆勢所講的使轉,只適用于真行草三體。
直線和弧線。直線因為方向不同,因此有了橫豎。弧線因為旋轉的方向有順時針和逆時針之分,因此也有兩條。
弧線和弧線的組合。這分為兩種情況:“轉動”和“滾動”。“轉動”是同方向弧線的連續。譬如線條A是順時針旋轉的弧線,線條B也是順時針。方向相同,這就“轉”起來了。
“滾動”和“轉動”不同,它是把相反的弧線連續組合。如弧線A是逆時針轉動的,組合順時針弧線B以求連續。這就是“滾動”。
奮筆勢是順時針方向,手腕是右左右左。如果把它明節點改成暗節點,那就是滾動。豎筆勢是逆時針方向,手腕左右左右。
從理論上說,八面鋒每一個方向都可以有三條線,這樣一來,八個方向就是二十四根線條了。實際上沒有這么復雜,漢字主要筆畫是橫豎撇捺,也就是6、7、8、9這四根線條,其他1、2、3、4方向涉及到外圈,所以往往只用短直線帶筆。3號位的策,剛才說可以包括在橫線中,只是角度稍微斜一點。有時候3號位也用作趯,如斸(zhú)鉤勢和打鉤勢下面的一趯。所以趯的方向比較多,1、2、3、4都可以趯出,不是主要線條。
主要直線方向有6、7、8、9,名稱是橫、啄、縱、磔。它們的反方向,就是1、2、3、4這四條,經常用作短短的一趯。
書法所用基本線條的筆勢,數量并不多。直線五種,弧線八種,其十三種。如果用筆不同,配搭不同,那就非常復雜。 你運筆時,筆鋒運動只是這十三種走法。
弧線,主要方向6、7、8、9,每個方向上面有兩條,名稱是仰覆、努裹、拂掠、波戈。你可以看到,這都是內向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