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為靈,人是靈性的,但又架馭主宰世間所有事物的,這是被我們普遍熟知的。可我們有了靈性,又同樣被賦予了欲望,當一種以極度的膨脹欲望企圖企服全世界時,自身難免會失控,這就需要與新的思學來支配身體行為了。
這種思想以心靈的感知出發,當人有了五觀之后,接觸了光線,聲音,感受到了情緒,以一種邏輯性的自由而又萬物共同呼吸方式,它就是哲學。
一個人永遠不能說自己的智慧有多高,大自然的智慧永遠比你高得多。所有的規律都是在大自然的發展規律不斷探索到的,而且我們探索到了非常有限。為了更多地探索科學,那么就要從人出發,用一種理智的,深邃的思維方式去發展科學的本質,它就是哲學。
哲學產滿了慈悲與尊重。
它是如何地為人們融洽社會關系,制造和平而創造力高漲的社會,有了創造力,社會才會飛速進步。然而有了合諧的社會,又進一步促進科學的發展,兩者幾乎是以相滲相助,持續下去的。佛常說,以慈悲為懷,尊重他人,不也是哲學思想的一種認證嗎?
同萬物共存,追求宇宙的規律,一直往科學探索,目的是為了生存。可我們人類做了這么多,也不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繁衍下去嗎?這是人類最擔心的事情。可出現的問題有兩個,一是科學能否持續進步,二是人們能否控制自己不被欲望毀滅,解決了就兩個問題,才能向更高級文明發展。由于人類命運所向,必須找到一種思想來徹底改變它們。那就是哲學。
哲學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一種“開悟”的思想,可見它的包容性有多大,共通性有多大。思想是不斷碰撞與摩擦的,甚至被創造出來的絕妙絕倫,那么哲學就是為思想而量身打造的,地位高高在上不為動搖。
這不是刻意看淡其它學問,而是它可以有效地控制,交流,改變以及創造思想。人際交往需要的哲學為人處世的智慧,藝術生活當中需要哲學浪漫自由的氣息,不同的價值觀,信念必順用哲學來融洽,各揚其長。至于思維的創造,不得不求助于哲學了。
一種理性的,嚴謹的推演宛若一道光向我們展示明顯無比的道理,讓我真實地明白因果律的關系,可它并不能打動人,失去了靈性。靈性的顯著特征那就是良知,區別于低等動物的關鍵。為了不讓良知的泯失,人們必須以一種批判性的,符合人性,開放性以及廣泛認同的思維方式來面對諸多問題。
基于這些問題,哲學的智慧以小見大,蘊含著淺顯而獨特的道理,對眾多學科發展過程或多或少起了啟蒙作用。
如果要以一個東西為理念指導,感悟出萬物規律,情感與理性猶為重要,恰恰它滿足這點。哲學是美的象征,尊重事物發展規則,并以澀懂常人難以觸及一種人生的意境且困于傳達。這種美,大概是上天賜于我們人類非凡的氣場與柔性通知一切事物的直覺。它是如此地近乎完美,在人們心中奏響一曲永不停止、充滿愛與力量,崇高無上的樂譜。
情感的抒發表達了哲學的一種思想,也是主要地對事物的憐憫,渴望去包容與感化人。我最為佩服地是,語言與邏輯強大的匹配混合一體的它,每個微小的細節都面面俱到,各有道理。
假如你為了一些某些領域與哲學賦予事物定義而糾結的話,大可不必。因為哲學的邏輯是隱晦而深不可測,而那些表現出很是直白形象,那么孰是孰非。
可哲學則告訴你,這叫某種層面上的暗喻,聯結起你的經驗與記憶,兩者并不矛盾,而且能夠很好地和平共處。
畢竟則意義不一樣,它同樣也是我們學習哲學的價值。拿某種事物作準確地作學術上的定義,遠不如我們通過事物看透本質,觸類旁通,悟的感受。思想上的解放遠比儲存教科書上的知識管用。知識可以背,那么思維思想你還能企得到松綁呢?
如果你要變得聰睿,擁有別人不一樣思想,那么學一下哲學吧。因為它治國安民以廣大的胸襟看著卑微,瘋狂喪失道德,隋落的,默默忍受傷痛,遭受苦難人,給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籠絡人心,建立信仰,人們自覺成為哲學的擁護者,這也是它永不衰竭的原因。
當然,凡要以哲學來嘗試控制群眾,統治并可恥地教他們所謂的“包容,克制,不爭斗”的話,永遠沒有理解到哲學。它并不是一種統治工具,也不是如亞里士多德的權威的突顯,它追求是進步與和諧。思想的敏銳,豐富的感情,容納一切的感知力將人類的價值觀,信念重新定義,添于新的活力。作為智慧的綜合,領域的啟蒙助威者,人們廣泛地利用到各種方面企圖發現精華,可它已經很明白告訴你,我是你,你便是我,沒有分界與限制,用了它,就是哲學。
我對于它充滿了驚喜,宛若新生兒發現了一只蟲子震驚,而在玩弄又懵懵懂懂下,懂得了珍惜。沒有蟲子,我還怎么玩?不能玩,那么我又如何安慰自己,這里是有一個蟲子的!而且我還嘗到了一點甜頭,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過于第一次經歷所帶來的歡樂了。想到這,進一步加深了我對哲學的認識。它是用經驗元素提煉總結,并且用一種獨特智慧,甚至可以像公理經得起延伸考證,成了我們心中的真實。它潛移默化地改變看一個人的觀念,把個人眼近想法拓展到宏大,長遠的計劃上,避免了短淺,庸俗的思想上。也許我們不能增加生命的長度,那么就只能增加自己的寬度深度,定位人生的意義與發揮自己的作用與社會共同進步。其實我還想說一句哲學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普遍性與通用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觀,而名人的哲學觀該是上了一個層次罷了。他們不僅僅關心自身的狀況,更多地是如何沉醉于智慧匯成的海洋里潛游并慷慨地把智慧的源頭之處告知我們,希望我們能夠尋覓到無盡的智慧又一次讓它的秘密之處給更多人看到。即便自己的源頭并未被人完全利用,也能給別人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說不定因此重新激發斗志改變命運呢!
哲學的智慧,永不能用語言以及邏輯來代替,盡管它們是哲學的“共生體”,可真正的智慧是要用心來揣測,感知的。人是靈性的,所以有了哲學來約束,看似約束,卻是思想的大解放以及進步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