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母親節,在朋友圈里發表對母親的祝福或是曬出與母親合影已經屢見不鮮。不可否認,這是由現代科技衍生出的一種表達感情的新方式。而這樣做究竟是好是壞,我認為不能一概而論。
母親節存在的意義在于給人們一個向母親表達感恩之情的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形式也越來越多樣。由最初的幫忙做家務,捶背揉腿,到如今送花送禮發微信,變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
依稀記得小學時給我的母親制作了一張賀卡,歪歪扭扭地寫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奶聲奶氣地說“媽媽母親節快樂”惹得她喜極而泣。母親無疑從我的言語中感受到了真摯的心意。后來,微信走近了生活。每年我會例行給她發一條簡短的祝福,僅此而已。我之所以不發朋友圈是因為把她屏蔽了。但據我所知,身邊不乏把母親屏蔽卻依然在母親節曬朋友圈的人。他們這樣近乎矛盾而莫名其妙的行為背后,原因何在?
朋友圈屏蔽母親說明你和母親在心理上存在距離感,你不愿意讓她了解你的生活。在母親節這天,你的朋友紛紛曬出對母親的愛,使你覺得不這樣做就代表著一種落后。這是跟風從眾心理在作祟。而這條朋友圈顯示你與母親關系親密,你是個關心母親,孝順母親的好孩子——即使事實并非如此。于是,在點贊評論中,你收獲了滿足感和認同感,沉浸其中,絲毫不介意這些都是假象。事實是事件最大的主角看不到你的祝福,你也許很久沒見她了,你也許剛剛與她吵架......你的心被圈住了,它流連于塑料花式的快樂里,卻丟失了本質——感恩首先是給他人溫暖,其次才使自己快樂。
既然這樣,那么該如何表達對母親的感恩呢?常言道,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與其握著手機無休無止地困在朋友圈里,不如多花時間與母親在一起,替她分擔些家務,聽她念叨些家常,告訴她你最近的歡喜和苦惱......聆聽和傾訴便是最好的拉進心與心距離的方式。這無需花費額外金錢,無需廣而告之,但溫情確在相處中積淀。
總而言之,無論時代如何發展,變的只是表達感恩的方式。如今人們常將“不忘初心”掛在嘴上。但如果本末倒置,你只會成為一個沒有愛的可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