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極美的小說,寫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小姑娘簡簡單單,朦朦朧朧的愛情。全文一共一萬兩千個字左右,沿襲汪先生一貫的寫作風格,小說幾乎沒有什么具體的故事情節,但卻極富詩情地展現了三十年代南方小鎮的田園風光。
初讀《受戒》,我是震驚的。二師父仁海接師母住在荸薺庵里消暑;三師父渡仁因為飛鐃的技術好而有不止一兩個相好的;就連資深的老方丈石橋都有一個19歲的小老婆……這一切無疑與我們的主流價值觀和道德觀相悖,“清規”這個詞語從未被庵里的和尚所提起,他們甚至在過年的時候殺豬吃肉,聚眾賭博,帶著不留余地的罪惡。這種場面讓我感到心驚,甚至害怕。
我驚詫于小說中對于世俗倫常的背叛,可汪曾祺先生是個寫作的高手,《受戒》中的鄉土自然清新的沒有一點污染,他把生活在其中自由行走,淳樸人們的美揭發出來。熱情大方、美麗活潑的小英子,心靈手巧、沉靜自守的大英子,還有勤勞能干,淳樸善良的趙家父母都讓讀者心生向往。散發著清香的蘆葦,靜謐的寺廟,青澀拘謹的少年,率性天真的少女以及那一段美好單純的初戀故事,讓人心甘情愿的陷入。或許,作者的本意就是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超越倫理道德的世界,展示給我們一種解放天性的純粹的生活方式。汪先生說這個故事來自一個夢,這個夢沒有爾虞我詐的心計,沒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沒有生活的瑣碎和市儈,汪先生用人性來看世界,用人性來寫故事,用人性來對生活,所以現實生活中的清規戒律和道德束縛是完全不適應的。這樣的夢讓人心馳神往,這樣的夢里,連和尚都是有人情味的。
人對于愛這種情感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它不會因為任何時間地點人物的改變而改變或者消失,相反的,只要一點觸發,這種感情便會蓬勃的蘇醒然后瘋狂生長。無論是未受禁錮的常人還是被戒律捆綁的僧人都擁有著最原始的物質和精神追求。在這種解放天性的環境里,小明子和小英子的朦朧愛情便水到渠成。
17歲,一個渴望愛情的年紀。明子看著稻田里小英子的一排腳印,心就亂了。可他是一個羞澀的少年,再加上自己和尚的身份,他不敢把這種情感說出來,于是就只能化作行動。他幫小英子作農活,畫石榴花和梔子花的花樣,愛情的種子在他心里慢慢發芽。當燒完戒疤小英子問他“明子,我給你做老婆你要不要?”的時候,他馬上就答應了。這時候的明子克服了自己的怯懦,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天性,承認了他對于愛情的渴望。這不僅是小英子勇敢求愛的結果,也是庵里開放自由的土壤培育出的幼苗。
整篇小說最讓我心生羨慕的就是小英子。汪曾祺先生給了這個姑娘純凈勇敢的靈魂,讓她無視約定俗成的道德準則。“明子,我給你做老婆要不要?”我設想,如果小英子不說這句話或許他們就會抱憾終生。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那么一瞬間而已,錯過了就是畢生不可得的遺憾。這讓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是個怯懦而被動的人,尤其是在面對愛情的時候,想的永遠比做的多,這些年,我愛過卻常常錯過。每次擦肩而過之后我都會告訴自己,下一次,下一次我一定會抓住你,可緣份常常捉弄人,有些人錯過了就永遠不會再回來了,上天給了我機會,可我卻讓他從指縫溜走。
很多時候我們都帶著面具生活,所以我們活得很累,我們想摘掉面具,可是我們害怕,因為這個世界需要面具,有時候它是一種規則,是一種秩序。我想汪曾祺先生是深諳其道的,所以他讓小說結束在那片夕陽西下的蘆葦蕩里,讓小船上少年少女并肩而坐的背影永遠留在我們心里。汪先生給了我們一個夢,這個夢關于初戀,關于美好,關于人性。
文章發表之前,有人問汪曾祺先生:"你為什么要寫這樣一篇東西呢? "汪先生說:"我要寫,一定要把它寫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詩意。"寫成后,汪先生宣布:"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這些話,我們都可以把它看做是汪先生創作這篇小說的初衷,也是作家通過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