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起高中女生弒母案引起了廣泛熱議。
一位45歲的律師母親,與15歲的女兒爆發過沖突,女兒擔心自己成績不好會受懲罰,鋌而走險,親手殺死了含辛茹苦養育自己的母親。
據報道,這位離異母親經常做公益,工作能力出眾,對女兒也很好,聲稱砸鍋賣鐵也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女兒優秀懂事,鋼琴十級,在學費很貴的私立中學讀書。
警方透露,女兒認為母親的教育過于嚴格,才導致了這場悲劇。
最讓人不寒而栗的是,這是一次有計劃的謀殺,當事情敗露時,女兒已經守著媽媽的遺體兩天時間。
事情的來龍去脈仍在調查中,不少人指責女兒心太狠。
我卻看到了一個反抗原生家庭教育的案例,以血腥慘烈的方式結束。
被當成工具人的悲哀
哲學家康德曾說:人,實則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個目的,并不是只供這個或那個意志利用的工具。
我曾經有一個朋友,待人和善,才華出眾,但因為自己學習成績不好,學歷不高,一直深深地自卑。
我經常感嘆她的手纖直細長,應該去學鋼琴,她聽后只是默默地不說話。
一個深夜,我接到了她的來電,電話那頭先是短暫的沉默,接著便一頓啜泣,幾度哽咽。
原來,朋友從小就學鋼琴,對于音樂,有著無限的向往和憧憬.
但因為強勢的母親,不可理喻地剝奪了她追逐音樂的樂趣,命令她全身心投入學習,一度造成她的反叛,渾渾噩噩,消沉抑郁,成績一落千丈。
而母親似乎對自己的決定毫無悔過和反思,朋友的人生必須亦步亦趨地走下去,沒有回頭路,更不能脫離“正軌”。
朋友的母親是事業單位的領導,想當然地把自己女兒當成與其他同學競技、比拼的“工具”。
而忽略了朋友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感情和意識。
朋友母親的控制欲,像一張網,遍布她生活的各個方面,貫穿她從學校到走入職場的始終。
滲透至深,介入至多,壓得朋友喘不過氣來,直到最后一根神經崩潰,母女鬧得不可開交,破口大罵,捶足頓胸。
一位網友總結的一針見血:
“中國家庭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以血脈傳承為維系的投資回報關系。”
母親給予我們生命,所以我們就要惟命是從,無論對錯,甚至沒有機會去分清孰是孰非。
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童模妞妞被親生母親踢打”的消息還在眼前。
年僅3歲的女童妞妞,在拍攝過程中,被母親刻薄對待,當成“搖錢樹”一般,只為了滿足作為家長的欲壑難填。
雖然這只是一個“極端案例”,但我想,沒有被重視的“中國式家庭”的嚴苛和冷漠,才真正是“陳年舊疾”,難以根治。
2016年,北大學生吳謝宇弒母后潛逃。
2018年,山東濟南一大學生捅死了自己的陪讀母親。
一起起觸目驚心的案件背后,是代代相傳并視之“合理”的絞殺教育。
代代相傳的“絞殺”教育
曾有網友吐槽,自己倍受“壞親戚”的欺負和言語攻擊,無意之中頂撞了一個長輩。
沒想到自己的母親,不僅不寬慰,選擇和自己站在一起,反而指責自己不懂事,不尊重長輩,讓她在親戚面前丟了老臉。
那一刻,相信我們的心受到了一萬點爆擊。
何其相似的畫面,揭開了眾多網友心中的疤。
為了維持表面的體面和尊嚴,多少孩子被父母當成了“工具人”,沒有發言權,不敢反抗權威,只能默默承受著“自己都不完全理解”的惡意和傷害。
不懂教育的人,最可怕的是是非不分,用自己固有的偏執和愚昧,去強行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在面對他人的挖苦時,選擇讓孩子忍氣吞聲,而沒有教會孩子學會保護自己與反擊。
沒有告訴孩子,你的尊嚴不容侵犯,即便是親屬,也不能任意冒犯你,你仍然有義正言辭地為自己爭辯的權利。
所以,我們才看到,很多人,在生活中不懂得如何去愛,如何去表達愛,如何去分辨愛還是不愛。
源自家庭溝通上的粗暴和漠然,已經讓孩子失去了與父母“正常”交流的可能。
一味被蠻橫地指責和打罵,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此埋下了一顆悲劇的種子。
原因就是代代都是這么過來的,有人頑固地遵循不合理的“行為準則”,卻一直認為它是正確的。
不得不說,橫亙在親子之間的權威鴻溝,正在代際相傳,把原本可以溫情脈脈、互重又獨立的家庭關系,變成冷漠的控制、打壓和絞殺。
之前一則” 北大博士后消失20年,臨危老母親想見他最后一面,兒子卻以七個字:清官難斷家務事,拒絕與母親相見”的新聞上了熱搜。
我想,這位學子,大概有在原生家庭中不為人知的隱痛吧。
當你的感受和想法,在家庭中不被允許表達,不被重視,感受不到溫暖和愛,被強硬對待時,你想要的要么是徹底逃離,要么是“魚死網破”。
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名著《殺死一只知更鳥》中,父親阿蒂克斯對孩子的教育堪稱典范。
阿蒂克斯作為律師,在那個極不公正的環境下,仍然抱著必敗的信念,選擇替被誣陷的黑人湯姆發聲,堅守內心深處的正義。
并且告訴孩子
“不要錯誤地認為一個人手握槍支就是勇敢 。
勇敢是:當你還未開始就已知道自己會輸,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無論如何都要把它堅持到底。”
他用溫情的關懷、正確的三觀和實際行動,向孩子證明了即便這個世界黑暗骯臟,我們仍然要堅守善良。
阿蒂克斯每晚都陪著孩子一起讀報,他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什么是惡,什么是善,用最長情的告白教會孩子,要保持學習和進步,并且有所堅持,不要輕易地改變自己。
我想,這才應該是中國式家庭教育應該有的樣子:平等、互助、陪伴、溫暖、堅韌。
和風細雨般潛移默化的教誨、愛與自信、良好的親子溝通。
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罪與罰,不應由任何一個人承擔。
給孩子一個適度寬松又良性互動的環境,正是每個為人父母者的必考題。
別讓類似的悲劇,在這個社會重演。
說明: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公號:路路有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