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故人路過我的老東家,拍了一張門口的照片發給我。驚覺已離開那個熟悉的院子八年。用現在的詞,老東家叫體制內,離開過后的幾家單位都叫做體制外。今年正好是內外工作各八年的節點。略微總結紀念一下吧。
看到那個永遠忘不了的門牌號,難免涌上來一陣懷念之情。最懷念的就是領導和同事間的戰斗情誼。很幸運,我的領導是個很講義氣的北京人,不是光想著自己吃肉,也讓大家跟著喝湯。既能想辦法給大家謀點福利,也能帶動團隊取得業績,形成了良性循環。庭里也自發的形成了團結友愛的氛圍,是當時全院最被羨慕的庭室。誰案子缺人組庭,誰外出調查要陪同,誰有案子不會辦要討論,甚至誰家里有事(比如孩子上學,租房買房,親屬就醫之類)大家都毫不計較的互相幫忙,真的有種大家庭的感覺。
離開了體制,就再也找不到這種歸屬感。因為體制內很多人在一個單位,一干就一輩子,長期交往自然形成了熟悉與信任。而體制外,大家都是埋頭干自己份內的工作,沒人愿意無償的幫助別人,很多人沒多長時間就走了,對人員的變動司空見慣,所以沒有人會在婚禮請同事出席,一包喜糖打發已經算是很懂禮節了,在職時很少有什么私交,離職后微信互刪也是常見操作。然而,據說現在的老東家,我們當年的團隊氛圍也不復存在了。同事互掐的八卦層出不窮,同辦公室的同事都怕打探案情,互相提防,單位的各種團建活動也大幅度減少,最關鍵的是,那樣為下屬著想的領導,少之又少。
體制內的好處還有很多,其中不少是到了體制外才感受到的。比如盡管體制內收入不高,但那時候卻非常敢花,比如辦了一萬塊理發卡這種蠢事就是那時候干的,辦卡大半年后理發店就不在了,還有六七千都打了水漂。有一陣海外代購很流行,時常讓同學代購些流行奢侈品,有幾樣還在衣柜里吃灰。現在想來,就是因為沒有失業的危機感吧,知道就算錢都花完了,忍一個月就又會有的花。如今單純看收入,比那時候高的多,但是很少那樣沖動消費了,奢侈品也基本不買,儲蓄的意愿比那時候強烈的多。畢竟要為隨時到來的失業做準備。
當年提離職的時候,領導進行了百般挽留。其中一個理由就是,體制內的社會地位是體制外賺多少錢都無法替代的。可惜當時的我,并沒有體會到什么叫社會地位,覺得一個小小fg,也不是領導,能有什么社會地位。而如今,才發現一丁點的小事都有權力的空間。以前是從來不會為工作上的事兒去求人,現在不得不去做一些打怵的事兒,往往還是無果而終。以前同學朋友聚餐,很少張羅,也很少付錢。現在主動找我的聚會越來越少,經常要自己組織,自己買單。以前在剛認識的朋友面前說起自己的工作單位,經常收獲贊嘆和羨慕的眼光,至少不用怕別人不知道,不用解釋和介紹單位是干啥的。現在發現告訴別人工作單位,別人都記不住,也不以為然,所以也經常懶得說出來單位名稱了,省得去介紹解釋,而且自己心里知道這個單位干不了幾年。
看完上面的感慨,是不是會懷疑我后悔當初離開?很多原同事都說,從老東家辭職就像和初戀分手,確實,對老東家一直有一種難以忘懷的感覺,但談不上后悔。最不后悔的一點就是,我離開體制后,睡眠明顯改善,以前經常半夜驚醒,擔心案子出了紕漏。體制外的工作就沒那么大的責任和壓力了,時常一覺到天亮。其次,就是獲得了相對的自由度提升,尤其yq期間,看到原同事們去社區值班,去小區門口量體溫,女同事趕上下雪天,腳都凍腫了,我真的有一絲慶幸。最后一點,就是青壯年時期收入有所提升吧,能適當提升家人生活質量。雖然體制內老了退休工資高,但老了能多少消費的需求呢?很多東西不能吃了,穿啥也不好看了,哪里也不愿意去了。體制外的鍛煉好身體,退休工資也夠花的。
總體而言,體制內和體制外,各有各的好,每個人選擇自己適合的生活方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