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是在大量的信息中尋找一個特定的信息元素,在計算機應用中,查找是常用的基本運算,例如編譯程序中符號表的查找。本文簡單概括性的介紹了常見的七種查找算法,說是七種,其實二分查找、插值查找以及斐波那契查找都可以歸為一類——插值查找。插值查找和斐波那契查找是在二分查找的基礎上的優化查找算法。樹表查找和哈希查找會在后續的博文中進行詳細介紹。
查找定義:根據給定的某個值,在查找表中確定一個其關鍵字等于給定值的數據元素(或記錄)。
查找算法分類:
1)靜態查找和動態查找;
注:靜態或者動態都是針對查找表而言的。動態表指查找表中有刪除和插入操作的表。
2)無序查找和有序查找。
無序查找:被查找數列有序無序均可;
有序查找:被查找數列必須為有序數列。
平均查找長度(Average Search Length,ASL):需和指定key進行比較的關鍵字的個數的期望值,稱為查找算法在查找成功時的平均查找長度。
對于含有n個數據元素的查找表,查找成功的平均查找長度為:ASL = Pi*Ci的和。
Pi:查找表中第i個數據元素的概率。
Ci:找到第i個數據元素時已經比較過的次數。
1. 順序查找
說明:順序查找適合于存儲結構為順序存儲或鏈接存儲的線性表。
基本思想:順序查找也稱為線形查找,屬于無序查找算法。從數據結構線形表的一端開始,順序掃描,依次將掃描到的結點關鍵字與給定值k相比較,若相等則表示查找成功;若掃描結束仍沒有找到關鍵字等于k的結點,表示查找失敗。
復雜度分析:
查找成功時的平均查找長度為:(假設每個數據元素的概率相等) ASL = 1/n(1+2+3+…+n) = (n+1)/2 ;
當查找不成功時,需要n+1次比較,時間復雜度為O(n);
所以,順序查找的時間復雜度為O(n)。
int Sequential_Search(int *a,int n,int key){
for (int i = 1; i <= n ; i++)
if (a[i] == key)
return i;
return 0;
}
2. 二分查找
說明:元素必須是有序的,如果是無序的則要先進行排序操作。
基本思想:也稱為是折半查找,屬于有序查找算法。用給定值k先與中間結點的關鍵字比較,中間結點把線形表分成兩個子表,若相等則查找成功;若不相等,再根據k與該中間結點關鍵字的比較結果確定下一步查找哪個子表,這樣遞歸進行,直到查找到或查找結束發現表中沒有這樣的結點。
復雜度分析:最壞情況下,關鍵詞比較次數為log2(n+1),且期望時間復雜度為O(log2n);
注:折半查找的前提條件是需要有序表順序存儲,對于靜態查找表,一次排序后不再變化,折半查找能得到不錯的效率。但對于需要頻繁執行插入或刪除操作的數據集來說,維護有序的排序會帶來不小的工作量,那就不建議使用?!洞笤挃祿Y構》
int Binary_Search(int *a,int n,int key){
int low,high,mid;
low = 1;
high = n;
while (low <= high) {
mid = (low + high) /2;
if (key < a[mid]) {
high = mid-1;
}else if(key > a[mid]){
low = mid+1;
}else
return mid;
}
return 0;
}
3. 插值查找
在介紹插值查找之前,首先考慮一個新問題,為什么上述算法一定要是折半,而不是折四分之一或者折更多呢?
打個比方,在英文字典里面查“apple”,你下意識翻開字典是翻前面的書頁還是后面的書頁呢?如果再讓你查“zoo”,你又怎么查?很顯然,這里你絕對不會是從中間開始查起,而是有一定目的的往前或往后翻。
同樣的,比如要在取值范圍1 ~ 10000 之間 100 個元素從小到大均勻分布的數組中查找5, 我們自然會考慮從數組下標較小的開始查找。
經過以上分析,折半查找這種查找方式,不是自適應的(也就是說是傻瓜式的)。二分查找中查找點計算如下:
mid=(low+high)/2, 即mid=low+1/2(high-low);
通過類比,我們可以將查找的點改進為如下:
mid=low+(key-a[low])/(a[high]-a[low])(high-low),
也就是將上述的比例參數1/2改進為自適應的,根據關鍵字在整個有序表中所處的位置,讓mid值的變化更靠近關鍵字key,這樣也就間接地減少了比較次數。
基本思想:基于二分查找算法,將查找點的選擇改進為自適應選擇,可以提高查找效率。當然,差值查找也屬于有序查找。
注:對于表長較大,而關鍵字分布又比較均勻的查找表來說,插值查找算法的平均性能比折半查找要好的多。反之,數組中如果分布非常不均勻,那么插值查找未必是很合適的選擇。
復雜度分析:查找成功或者失敗的時間復雜度均為O(log2(log2n))。
int Interpolation_Search(int *a,int n,int key){
int low,high,mid;
low = 1;
high = n;
while (low <= high) {
mid = low+ (high-low)*(key-a[low])/(a[high]-a[low]);
if (key < a[mid]) {
high = mid-1;
}else if(key > a[mid]){
low = mid+1;
}else
return mid;
}
return 0;
}
4. 斐波那契查找
在介紹斐波那契查找算法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很它緊密相連并且大家都熟知的一個概念——黃金分割。
黃金比例又稱黃金分割,是指事物各部分間一定的數學比例關系,即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體與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約為1:0.618或1.618:1。
0.618被公認為最具有審美意義的比例數字,這個數值的作用不僅僅體現在諸如繪畫、雕塑、音樂、建筑等藝術領域,而且在管理、工程設計等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被稱為黃金分割。
大家記不記得斐波那契數列: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從第三個數開始,后邊每一個數都是前兩個數的和)。然后我們會發現,隨著斐波那契數列的遞增,前后兩個數的比值會越來越接近0.618,利用這個特性,我們就可以將黃金比例運用到查找技術中。
基本思想:也是二分查找的一種提升算法,通過運用黃金比例的概念在數列中選擇查找點進行查找,提高查找效率。同樣地,斐波那契查找也屬于一種有序查找算法。
相對于折半查找,一般將待比較的key值與第mid=(low+high)/2位置的元素比較,比較結果分三種情況:
1)相等,mid位置的元素即為所求
2)大于,low=mid+1;
3)小于,high=mid-1。斐波那契查找與折半查找很相似,他是根據斐波那契序列的特點對有序表進行分割的。他要求開始表中記錄的個數為某個斐波那契數小1,及n=F(k)-1;
開始將k值與第F(k-1)位置的記錄進行比較(及mid=low+F(k-1)-1),比較結果也分為三種
1)相等,mid位置的元素即為所求
2)大于,low=mid+1,k-=2;說明:low=mid+1說明待查找的元素在[mid+1,high]范圍內,k-=2 說明范圍[mid+1,high]內的元素個數為n-(F(k-1))= Fk-1-F(k-1)=Fk-F(k-1)-1=F(k-2)-1個,所以可以遞歸的應用斐波那契查找。
3)<,high=mid-1,k-=1。
說明:low=mid+1說明待查找的元素在[low,mid-1]范圍內,k-=1 說明范圍[low,mid-1]內的元素個數為F(k-1)-1個,所以可以遞歸 的應用斐波那契查找。
復雜度分析:最壞情況下,時間復雜度為O(log2n),且其期望復雜度也為O(log2n)。
int Fibonacci_Search(int *a,int n,int key){
int low,high,mid,i,k;
low = 1;
high = n;
k = 0;
while (n > F[k]-1) {
k++;
}
for(i = n;i < F[k]-1;i++)
a[i] = a[n];
while (low <= high) {
mid = low+F[k-1]-1;
if (key < a[mid]) {
high = mid-1;
k = k-1;
}else if(key > a[mid]){
low = mid+1;
k = k-2;
}else{
if (mid <= n) {
return mid;
}else
{
return n;
}
}
}
return 0;
}
5. 最簡單的樹表查找算法——二叉樹查找算法
基本思想:二叉查找樹是先對待查找的數據進行生成樹,確保樹的左分支的值小于右分支的值,然后在就行和每個節點的父節點比較大小,查找最適合的范圍。 這個算法的查找效率很高,但是如果使用這種查找方法要首先創建樹。
二叉查找樹(BinarySearch Tree,也叫二叉搜索樹,或稱二叉排序樹Binary Sort Tree)或者是一棵空樹,或者是具有下列性質的二叉樹:
1)若任意節點的左子樹不空,則左子樹上所有結點的值均小于它的根結點的值;
2)若任意節點的右子樹不空,則右子樹上所有結點的值均大于它的根結點的值;
3)任意節點的左、右子樹也分別為二叉查找樹。
二叉查找樹性質:對二叉查找樹進行中序遍歷,即可得到有序的數列。
復雜度分析:它和二分查找一樣,插入和查找的時間復雜度均為O(logn),但是在最壞的情況下仍然會有O(n)的時間復雜度。原因在于插入和刪除元素的時候,樹沒有保持平衡(比如,我們查找上圖(b)中的“93”,我們需要進行n次查找操作)。我們追求的是在最壞的情況下仍然有較好的時間復雜度,這就是平衡查找樹設計的初衷。
基于二叉查找樹進行優化,進而可以得到其他的樹表查找算法,如平衡樹、紅黑樹等高效算法。
二叉排序樹的查找、插入、刪除等操作
//二叉樹的二叉鏈表結點結構定義
//結點結構
typedef struct BiTNode
{
//結點數據
int data;
//左右孩子指針
struct BiTNode *lchild, *rchild;
} BiTNode, *BiTree;
//1.二叉排序樹--查找
/*
遞歸查找二叉排序樹T中,是否存在key;
指針f指向T的雙親,器初始值為NULL;
若查找成功,則指針p指向該數據元素的結點,并且返回TRUE;
若指針p指向查找路徑上訪問的最后一個結點則返回FALSE;
*/
Status SearchBST(BiTree T,int key,BiTree f, BiTree *p){
if (!T) /* 查找不成功 */
{
*p = f;
return FALSE;
}
else if (key==T->data) /* 查找成功 */
{
*p = T;
return TRUE;
}
else if (key<T->data)
return SearchBST(T->lchild, key, T, p); /* 在左子樹中繼續查找 */
else
return SearchBST(T->rchild, key, T, p); /* 在右子樹中繼續查找 */
}
//2.二叉排序樹-插入
/* 當二叉排序樹T中不存在關鍵字等于key的數據元素時, */
/* 插入key并返回TRUE,否則返回FALSE */
Status InsertBST(BiTree *T, int key) {
BiTree p,s;
//1.查找插入的值是否存在二叉樹中;查找失敗則->
if (!SearchBST(*T, key, NULL, &p)) {
//2.初始化結點s,并將key賦值給s,將s的左右孩子結點暫時設置為NULL
s = (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s->data = key;
s->lchild = s->rchild = NULL;
//3.
if (!p) {
//如果p為空,則將s作為二叉樹新的根結點;
*T = s;
}else if(key < p->data){
//如果key<p->data,則將s插入為左孩子;
p->lchild = s;
}else
//如果key>p->data,則將s插入為右孩子;
p->rchild = s;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
//3.從二叉排序樹中刪除結點p,并重接它的左或者右子樹;
Status Delete(BiTree *p){
BiTree temp,s;
if((*p)->rchild == NULL){
//情況1: 如果當前刪除的結點,右子樹為空.那么則只需要重新連接它的左子樹;
//①將結點p臨時存儲到temp中;
temp = *p;
//②將p指向到p的左子樹上;
*p = (*p)->lchild;
//③釋放需要刪除的temp結點;
free(temp);
}else if((*p)->lchild == NULL){
//情況2:如果當前刪除的結點,左子樹為空.那么則只需要重新連接它的右子樹;
//①將結點p存儲到temp中;
temp = *p;
//②將p指向到p的右子樹上;
*p = (*p)->rchild;
//③釋放需要刪除的temp結點
free(temp);
}else{
//情況③:刪除的當前結點的左右子樹均不為空;
//①將結點p存儲到臨時變量temp, 并且讓結點s指向p的左子樹
temp = *p;
s = (*p)->lchild;
//②將s指針,向右到盡頭(目的是找到待刪結點的前驅)
//-在待刪除的結點的左子樹中,從右邊找到直接前驅
//-使用`temp`保存好直接前驅的雙親結點
while (s->rchild) {
temp = s;
s = s->rchild;
}
//③將要刪除的結點p數據賦值成s->data;
(*p)->data = s->data;
//④重連子樹
//-如果temp 不等于p,則將S->lchild 賦值給temp->rchild
//-如果temp 等于p,則將S->lchild 賦值給temp->lchild
if(temp != *p)
temp->rchild = s->lchild;
else
temp->lchild = s->lchild;
//⑤刪除s指向的結點; free(s)
free(s);
}
return TRUE;
}
//4.查找結點,并將其在二叉排序中刪除;
/* 若二叉排序樹T中存在關鍵字等于key的數據元素時,則刪除該數據元素結點, */
/* 并返回TRUE;否則返回FALSE。 */
Status DeleteBST(BiTree *T,int key)
{
//不存在關鍵字等于key的數據元素
if(!*T)
return FALSE;
else
{
//找到關鍵字等于key的數據元素
if (key==(*T)->data)
return Delete(T);
else if (key<(*T)->data)
//關鍵字key小于當前結點,則縮小查找范圍到它的左子樹;
return DeleteBST(&(*T)->lchild,key);
else
//關鍵字key大于當前結點,則縮小查找范圍到它的右子樹;
return DeleteBST(&(*T)->rchild,ke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