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從睜開眼的一剎那開始,就注定要與生命中的所有的人、事、物相遇,我們對待所有生命中相遇的人、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就構成了我們的人生。
01
首先看看我們是怎樣對待生命中遇到的人的。
人是有思想、有語言、能溝通、會協作的高級動物。
人一出生,就注定要跟人打交道。
年輕一些的時候,待人上更多是一種競爭的態度。長大一些了,發覺跟人除了競爭外,還可以有一種合作的關系。慢慢地,也不再自私地認為只有自己好才是真的好,下意識的希望身邊的人也很好。
但這種意識是不堅定的。很多時候,又會情不自禁地拿自己與他人做比較,起嫉妒心,看不得別人好。
直到前一陣,跟一個做藥品代理的朋友聊天,我們談到跟人打交道的話題,他說了一句讓我深受啟發的話:任何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所以他在跟人相處的時候,只是去盯著對方好的一面,而不去管對方不好的一面。只因為如此,他在短短幾年時間里,認識了很多業界上下游的客戶并成為交好的朋友,藥品代理生意越做越大。即使在生活上,他也很走心的與小區物業、安保、甚至菜市場的攤主相處。正是因為他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優點上,從而也能真心接受別人過得好,滿滿的正能量,產生的吸引力,也才能集聚更多的呈現出正能量的人在他身邊。這樣的人生,不成功都難。
對待所有生命中相遇的人,我們要看到對方的好的一面,而不是不好的一面;看到對方的優點的一面,而不是缺點的一面;看到對方對的一面,而不是錯的一面。集中注意力在對方好的、優點的、對的一面上,你才能夠在所有生命中相遇的人身上學到東西,讓自己不斷成長。幸福和成功是來自于自己的未來與過去的比較,而不是自己與他人的比較。只有這樣,我們最終才能真正“看得別人好”,打心眼里希望別人好。
02
談了為人,再談談處世。
簡單點講,處世即做事。我們人生中所有的待人接物,都是通過做事體現出來的。
而做事的關鍵,在于你對待事情的態度。
前兩天跟一個國企高管大哥吃飯,平常都要小酌幾杯的他,居然說不喝酒了。原來是春節前一次應酬,幾斤黃酒下肚,結果搞到醫院去打吊針,很是傷身體。接下來,他就定了一個小目標:半年不喝酒。以前是礙于情面,工作往來也好,朋友聚會也好,覺得不喝不好。現在講講清楚后,大家也并沒有強求,都表示理解,酒也就戒掉了。喝醉酒搞到上醫院是一件壞事,以此為契機把酒戒掉是一件好事。
前幾年一個朋友在外省做企業的省級市場總監,結果是三地奔波,身心疲憊。后來主動申請調回家所在地市場,因為沒有合適位置,只有降級,企業其實也是非常人性化了的。降級雖然是一件壞事,但能照顧家人,修養身心,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只要轉變心態,壞事也會變好事。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壞事和好事從來來都不是絕對的。
費斯丁格法則指出:生命中10%的事情是由發生在你自身上的事情組成,另外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我們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全面、積極、理性地去看待這件事情。不是簡單的從A到C,而是經過B這么一個思考的過程。
03
談了待人、做事、最后談談接物。
區別于個人的身外的那些東西,包括財、物、名、氣等等,都是這里所講的物。
說白了,就是身外之物。
到了四十歲的年紀,關于怎么對待所有生命中相遇的這些個身外之物,有這么幾個體會:
一、盡力踐行極簡主義生活方式,不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上浪費時間,把精力放到真正對生命有意義的事情上。關于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網上有很多指導文章,在此不再贅述。
二、在合法所得的基礎上,參與更多的人生體驗,而不是成為守財奴或者守物奴。
三、學習佛家的上供下施精神。首先是盡最大努力孝敬自己的父母雙親,也尊敬和扶助其他身邊的老年人。然后是撫養好子女,指導和幫助身邊年青一代的成長。最后是有更大能力的話,就做些利益眾生的事情,做慈善事業,幫助弱小。
被譽為文財神的陶朱公范蠡,富可敵國,其財物也是三聚三散,正是正確對待所有生命中相遇的這些個身外之物的千古典范。
以這樣一種心態來待物,有舍,有得,有福報。
04
時間為世、空間為界。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立天地之間而為人,在短暫而又漫長的生命旅途中,愿意或者不愿意,都會遇到各種人、事、物。
而你對你生命中必然或者偶然相遇的這些人、事、物的態度和做法,最終就構成了你的人生。
愿你擁有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