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對夜晚有著天生的恐懼。
中學以前,我對夜晚總是帶有深層的恐懼。鄉下的夜晚這種感受愈加強烈。初中時寫過一首小詩,內容關于夜晚和一條狗,被語文老師大加贊賞,認為很有意境與趣味。長大了,對夜晚則是充滿了不可名狀的想象。再后來,夜晚成了獨屬于自己的時間與空間,甚至對夜晚有了迷戀。
夜晚的基調是黑色。黑色是一種蠱惑。不管里面是恐懼,還是誘惑,對世間萬物來講,都是一種蠱惑。一旦我們深入其中,才會發現夜晚中的黑色是令人毛骨悚然和令人上癮的。而相對于夜晚的白天,在此刻顯得無比虛假,甚至不堪一擊。
在馮遠征飾演的醫生安嘉和身上,便兼具著這樣的白天與夜晚。夜晚一面的安嘉和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令我在觀看的過程中汗毛倒豎,比觀看恐怖電影帶來的神經末梢刺激更讓我驚懼。安嘉和每一次的歇斯底里,都讓我從心底滲出一種驚慌。暴力,猜忌,妒忌,虛偽,人面獸心,衣冠禽獸,等等等等,你可以把所有不堪的詞匯都用在安嘉和身上。就算如此,也不為過。所有的這一切特征,也便是安嘉和身上的夜晚。
白天的安嘉和,衣冠楚楚,舉止得體,言語偉光正。在周遭所有人的眼里,安嘉和無疑是完美的化身。有著不菲的收入,有著不低的地位,甚至在其他人看來,有著令人羨慕的美麗新娘梅湘南(梅婷飾)。然而,白天總會過去,擁有夜晚一面的安嘉和也總是會到來的。
于是,所有的悲劇,宿命般的不可避免。以前是張小雅,這一次是梅湘南。而這樣的人格缺陷造成的家庭慘況,又何止張小雅與梅湘南。
沒錯,這是2001年的國產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在劇中,馮遠征貢獻了驚人的演技。所以說驚人,一方面是他塑造的安嘉和宛如身邊人,驚嚇到了我;另一方面是作為演員的馮遠征,其對角色把控的入木三分,震驚到了我。不去舉例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了,我只想說,安嘉和這樣的身邊人,我見過不少,雖然不至于如安嘉和這么嚴重,但本質上并無差別。
整部劇的壓抑感從頭彌漫到尾,甚至在全劇尾聲時的字幕出現時,導演仍然冷酷的給了王學兵飾演的安嘉睦一個悲劇收場:因公殉職。安嘉睦是全劇唯一一位渾身充滿了白天的陽光和正能量的角色,這樣的結局,讓我不能不去想導演應該是要告訴我們:沒錯,這就是真相,生活就是這么殘酷。
劇中有一場精神病院的戲份,安嘉和去找梅湘南,精神病院里走過一個精神病人,口中喃喃囈語重復著一句話:大白天的怎么這么黑呀。
是的,大白天的,就是這么黑!
可是,大白天的,為什么會這么黑?
因為人性之惡。如果說安嘉和是最大的惡,劇中的各色人物也多多少少的有著不同程度的小惡。比如想拍出杰出紀錄片的葉斗,本有著看起來崇高理想的人物,最終在五萬塊錢面前選擇了退讓。比如車站旅店的人販子。比如葉斗的鄰居教授,表面上是個學富五車的文化界名流,實則與女學生有著不可告人的交易。比如保姆吳媽,冷血般的自以為盡責。
除此之外,梅湘南一次次的妥協,表面上是軟弱,其本質也是一種錯誤的惡。軟弱是什么呢?是對感情的誤判,是對安嘉和自以為還會有的希望,甚至也是夫妻之間的不夠坦誠。在一開始的劇情中,每一次梅湘南選擇欲言又止的時候,我是有著些許憤怒的。當然,這是一開始給我帶來的感受,因為二人之間太不坦誠,明明可以說清楚的事,卻在一次次自以為是為對方的考慮中欲言又止。這樣的家庭,矛盾總會爆發的。
夫妻間,不管是生活,還是精神,如果不能共享,這樣的婚姻,在我看來,是沒有意義的。
一直以來,很多影視作品給我們帶來一種價值觀,就是夫妻之間需要秘密,要相互體諒,盡量不讓自己的煩心事影響到對方。認為只有這樣才算是有愛的夫妻。對這樣的價值觀,我一直是懷疑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某種程度上就揭示了這樣的一種假象。為對方考慮,這沒錯,是正常的世俗價值。打小,我們就被教育要做好孩子長大了要做好事做好人。于是,我們隱忍。慢慢的,隱忍成了軟弱。再后來,軟弱成為習慣。悲劇便來了。
這是梅湘南們悲慘一生的本源。
至于安嘉和,他的本性就是大惡,不需要指責,只需要教訓(不是教育)和制裁。所以,對于安嘉和的結局我是很難以接受的。當然,這是所有影視作品的通病,即使是罪大惡極,最后時刻到來的時候總會莫名其妙看似合理的幡然醒悟。QNMD,這樣的人怎么能醒悟呢?我是不信的,打死我也不信!
給《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打一個分的話,我給7分。7分分別給劇中各類人物的表演,以及這部劇如此深刻和令人寒冷的主題。
而所以不能給更高分,是因為劇作上有著太多的巧合。雖然“無巧不成書”,但不是如此不合理的巧合。偌大的深圳,偌大的福州,怎么就一個個輕易的遇到了?沒錯,這是情節需要,但,這是不嚴謹的,是編劇的隨心所欲。影視劇情,需要巧合,但是是要基于合理的基礎之上的。比如《缺席的人》,各種巧合事件導致了主角最終的走向,但科恩兄弟從不會容許劇本里出現不合理的巧合,一切都是至少看起來是合理的。
當然,這樣比較,一些人會認為這是不公平的。事實上,真的不公平嗎?不是,這是想要做出好作品的基礎,是作為每個電影人都要有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