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節去哪里旅行?最完美的路線當然是尋訪圣誕老人的故鄉,可西方世界許多國家都說圣誕老人是自家的,多少年來爭得頭破血流,每個國家都有理有據,就像中國的桃花源、曹操墓,永遠傻傻分不清楚。
不過我們都知道有個叫聯合國的組織,說的話幾乎就是權威。1995年,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給芬蘭北部的羅瓦涅米寄了一封賀卡,收件人為圣誕老人,間接承認羅瓦涅米就是圣誕老人的故鄉,總算讓爭論平復了一些,但各國并不服氣。
今天,無論是到各大旅游論壇搜索,還是找大神推薦,你得到最多的答案可能會是:芬蘭圣誕老人村。沒錯,這里便是聯合國公認的圣誕老人故鄉,這里有圣誕老人的房子、辦公室、馴鹿,還能給你開一張“北極圈緯線地標紀念證書”;從圣誕郵局寄信給親人,已經成為村子里的儀式性項目。這里冰天雪地、極光璀璨,還真的很符合人們想象中的圣誕老人居住地。
然而,每年7月,童話王國丹麥卻會辦一場世界圣誕老人大會,從1957年發起至今已有60年歷史,1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國的圣誕老人盛裝出席,他們規范煙囪寬度,監督各自的體重,確保禮物能順利到達孩子手中。當然,為了維持最正宗的身份,芬蘭的圣誕老人是拒絕參加的,因為他認為這場大會所有的圣誕老人都是山寨。
BUT,BUT,BUT,我要在這里揭開事實的真相了!
這一切,分明都是偽裝,都是設計,都是早已策劃好的商業販賣!
首先,羅瓦涅米是一座完全新建的城市。這里雖然遠離歐洲中心,但在二戰期間依然遭遇了殘酷的戰火襲擊,老城幾乎被夷為平地,人們流離失所,生活暗無天日。戰后,堅強的芬蘭人決定重建家園,羅瓦涅米由著名建筑師阿爾瓦·阿爾托主持設計,按照馴鹿的形狀來規劃整座城市,將北極地區的自然風光完美融入其中。城里有個叫“耳朵山”的地方,是芬蘭和前蘇聯于1927年確定的兩國通往北冰洋的國界線,而在阿爾托的設計中,“耳朵山”正處在馴鹿耳朵的地方,給圣誕老人提供了地理依據。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芬蘭的圣誕老人傳說。從前,有一位叫做瑪爾庫斯的人,他是芬蘭有名的兒童故事大王,他講的故事非常浪漫,也非常有感染力,不僅讓孩子們沉醉于美妙的童話中,連大人也非常樂意陶醉其中,不愿醒來。
一天,瑪爾庫斯在電臺講起了有關圣誕老人的故事:那個傳說中的圣誕老人啊,他和兩萬頭馴鹿就住在芬蘭和蘇聯分界的“耳朵山”上,他們在這里幸福地生活著,因為山上的“耳朵”,圣誕老人才能在北極聽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聲。孩子們啊,現在圣誕老人正在忙著準備禮物呢,你們有什么愿望,就告訴他吧。當平安夜到來之時,他就會乘著馴鹿拉的雪橇,把禮物從壁爐煙囪中分到你們的長筒襪里。
聽起來的確像那么回事,但是這個故事是在什么時候出現的呢?如果資料沒有出錯的話,正是1927年,芬蘭和蘇聯確定國界線的那一年,瑪爾庫斯創作了這個故事,這難道真的只是巧合?
圣誕老人村又是什么時候建起來的?二戰結束后,羅斯福夫人訪問芬蘭,為了讓她能駐足領略極地景色,芬蘭人在羅瓦涅米建了一座面積不過十平方米的小木屋,沒想到羅斯福夫人對此非常感興趣,激發出芬蘭人的想象力。此后,芬蘭人以這個小木屋為據點,開始建設北極村,設立了標有極圈位置的地圖標志板,并陸續建成售賣極地旅游紀念品的商店和專門受理圣誕老人郵件的郵政點。
隨著游人越來越多,芬蘭人嘗到了甜頭,打算把圣誕老人的噱頭包裝得更加完美。芬蘭旅游局和羅瓦涅米所在的拉普蘭省政府共同制定了“圣誕老人故鄉計劃”,于是在1985年,名滿天下的圣誕老人村誕生了。為了把故鄉包裝得更加真實,拉普蘭地區又陸續建立了10個以圣誕老人命名的旅游點,包括滑雪度假中心、馴鹿公園和野生動物園。每年還以圣誕老人的名義舉行世界淘金比賽和金鱒魚釣魚大賽,一切都很完美,蒙混游客的眼睛綽綽有余。
所以這個號稱最正宗的,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圣誕老人村,也不過才建起來30多年時間。芬蘭人不過是最早提出了圣誕老人的故鄉在“耳朵山”,占得先機,加上舉國同心的包裝,聯合國的認可,才取得今天的名氣。
然而,接下來的事實會讓你更加震驚,因為圣誕老人本身,其實也是一場偽裝,既是宗教策劃,也同樣是商業販賣!
不要以為圣誕老人來自什么遠古傳說,他也不是什么玄乎其懸的神話故事。古典時期和中世紀,圣誕節本是服務于宗教的,到近現代,通過商家的努力,圣誕節才被宣揚到世界各地,特別在中國,仿佛不過圣誕就很落后的樣子。
圣誕節又稱“耶誕節”,是為紀念耶穌誕辰而生,但我們今天的各種圣誕習俗,卻不是源自基督教的圣經譜系,反而來自一些與基督勢教不兩立的異教。
首先12月25日并不是耶穌的生日,圣經中無論舊約、新約,都沒有確切說明耶穌的具體生日,基督教早期的幾個分支分別認為耶穌誕生于3月28日、9月11日、11月18日,沒有一個是現在的圣誕節,那么這個日期從何而來?
事實上12月25日本是波斯太陽神密特拉(Mithra)的誕辰,一個異教徒的節日。當時太陽神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基督教又是羅馬國教,而這一天又正好是羅馬歷書的冬至節,標志著萬物復蘇的開始,因此羅馬教會將其設立為圣誕節。將異教徒的風俗融入基督教,以便擴大教會影響力。
圣誕節互換禮物的習俗,則來自古羅馬人的“農神節”。公園4世紀,羅馬人大量皈依基督教,為了尊重這些新加入教徒的風俗,教會宣布圣誕節這天,可用原“農神節”類似的風俗慶祝耶穌誕生,便將互贈禮物的習俗沿襲了下來,直至今天。
圣誕老人的來歷又如何?傳說在公元3、4世紀之間,有一個名為尼古拉斯的虔誠信徒,他來自小亞細亞的富裕家庭,從小便決心終身侍奉上帝,長大后在地中海附近一處名為Myra(今土耳其境內)的地方當主教。
尼古拉斯是個標準的熱心腸,他散盡千金,救濟窮人,幫助孤寡,教會怎可放過如此優良的正面教材?因此尼古拉斯去世后,被羅馬天主教管轄地區奉為保護兒童和窮人的圣者。在英國,更被稱為圣誕之父,后來尼古拉斯的傳說又隨著荷蘭人到達美洲大陸,于是一個大白胡子,穿紅衣、戴紅帽的老人形象逐漸深入人心。
但是你以為這就是今天的圣誕老人?看看下面這張圖,人家尼古拉斯大主教又高又瘦,年輕時顏值應該不算太差,才不像今天這個又矮又胖,喜歡鉆煙囪的怪爺爺。并且,早期的圣誕老人是綠色的,綠色的,綠色的,夠顛覆吧。
據說17世紀早期的歐洲人認為綠色植物擁有魔法,在寒冷的天氣里也不會枯萎,因此冬至這種特殊的節日常用綠色植物裝飾自己的家,那么第一代圣誕老人理所應當穿上了綠色外衣,寓意圣誕老人也擁有綠色植物的魔法。
所以在宗教影響下圣誕老人的形象是這樣的:
然而接下來這段黑歷史,才造就了現在的圣誕老人形象,因為美國人介入了!這個國家總是打著高尚、拯救人類的口號,向全世界人民灌輸一切商業文化。
1822年,美國詩人克萊門特·克拉克·莫爾寫了一首《圣誕前夜》,那個憨態可掬的怪爺爺形象正式誕生,但這僅處于文字描述階段,人們可以在腦海中任意發揮想象。以至于后來畫家托馬斯為《哈潑周刊》畫了2200多個圣誕老人的卡通形象,什么樣子都有,神色嚴厲的主教,穿罩袍的地精,還有一份全世界好孩子、壞孩子的名單。
至于那些擅長炒作的商家,更是把圣誕老人玩兒壞了。過節做打折促銷,圣誕老人不僅當吉祥物,還變成推銷員來傾聽孩子的愿望,而且還自帶換膚功能,黑皮膚的圣誕老人也不少見。甚至還有精靈、巨人、獸人、牛頭人版圣誕老人,真是五花八門,隨便惡搞,反正也沒有版權嘛。
后來有一個公司坐不住了:“圣誕節這么一個神圣的節日,豈能容這一幫商家隨意惡搞,把美國人民頭都搞暈了,不行,我們必須站出來,創造一個統一的形象,把圣誕的快樂傳遞到全世界。”
這個公司,便是大名鼎鼎的可口可樂!1931年,可口可樂找到瑞典商業藝術家哈頓·珊,讓他創造一個喝可樂的圣誕老人形象,顏色嘛,當然必須是明亮的可口可樂紅,傳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所承載的商業價值,向全世界人民介紹這個新的圣誕老人形象時,讓可口可樂的光輝形象發揚光大。
就這樣,長著一張快活的胖圓臉,大胡子,身穿大紅色的皮毛大衣,喜歡鉆煙囪的圣誕老人取代了以往那些亂七八糟的形象,圣誕老人變成了一個混血兒,他是基督教改革者,是異教神祗,更是商業形象。
還有圣誕老人駕車劃過天空的形象,與北歐神話中的眾神之王奧丁有關;圣誕節主要的裝飾品槲寄生,是北歐神話中的祭祀用品。所以如果你想追尋正宗的圣誕老人,芬蘭怎么樣都只是其中一個細小的分支。你還必須去往北歐其他國家,探訪神話的起源;到古羅馬,探尋古老的節日習俗,尋覓當年強大帝國下教會的輝煌;到土耳其,尋找尼古拉斯主教的痕跡;最后去美國,在繽紛的商業與傳媒文化中尋覓那些年稀奇古怪的圣誕老人,最好再去參觀下可口可樂,看看這個企業是如何俘獲全世界人民思想的。
不過我最想問大家的是,知道這些真相后,你是否已經對圣誕節失望?是否覺得這一切都是一場陰謀?
你大可不必有這樣的想法,看看西方人,明知這一切融入了數不清的商業利益,卻仍然小心翼翼保護著千年來的文化。英國,房產商會應小孩要求擴大煙囪的面積,只為了讓圣誕老人能鉆進去;美國,如果你告訴9歲以下的孩子圣誕老人是假的,就等著被起訴吧。
反而是中國人,我們最盛大的春節,凝聚親友、承載美好祈盼與祝福的春節,已經被一句“恭喜發財、紅包拿來”毀了,節前家長忙著教孩子討要紅包,節后又忙著攀比壓歲錢,真是勢力得可以。
還是多擔心擔心自己吧,別讓節日的習俗毀在我們這一代手里,圣誕節要過,傳統節日也必須重視。我們每一個大人,都必須保持孩子們美好的節日幻想,這是常識,更是責任。
最后附上:芬蘭圣誕老人村圣誕老人郵局地址
Santa Claus,
Santa Claus' post office,
96930 Napapiiri, Finland
據說每一封都會給回信,不信你就試試,記得用芬蘭語哦!
小提示: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無他意。若有不妥之處,請留言告知,萬分感謝!
原創不易,允許轉載,但請注明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