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維導圖
2.閱讀感受
讀完本章最大的感受是:說的是分類,為什么我看了幾遍還是不知道如何分類。
書中的例子很多,大部分書籍沒有閱讀過,甚至沒有聽說過,很多時候,不能理解作者舉例的真實目的,比如在說明分類重要性的時候我的批注:
這一章好幾處出現了這樣的問題,在聽完村長的分享后,發現完全理解錯誤。
3.分享會感受
# 囡囡-日期160302-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
### 四個收獲
1. 分類的流程:對象X--感官系統--大腦--提問這是什么(核心特征提煉)--分類標準(特征比對標準)--回答--經過分類的X--判定和判斷--分類標準背后的規則--下一步行動--歸類、采用不同種類方法執行
2.分析閱讀核心規則一:越早對圖書分類越好,早在正式開始閱讀之前。
3.判斷分類的充分條件:書名(主副標題)+目錄+前言+章節標題
?? 判斷分類的必要條件:分類的標準及標準背后的規則
4.對圖書進行分類:分類標準--這是本什么樣的書?(哲學、自然科學……)??????????
?????????????????????????? ?分類的規則--用什么方法閱讀?
### 三個感受
1. 按照村長的思路終于能清晰的了解本章的脈絡了。第一次閱讀到這里就放棄了,第二次閱讀到這里,完全理不清做思維導圖的思路,于是一直拖延至今。果然,配合正確的引導,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2.分類的重要性,核心在于分類的規則。參加揩油時,做了一個分類底稿,大的類別基本清晰,但是在進行時間開銷記錄時,由于沒有非常明確的規則,以至于很多事情發生時,不知道到底應該放在哪個項目里面記錄。比如閱讀中的做思維導圖到底是閱讀類,還是思考類。這樣沒有清晰界定,導致記錄的混亂,很容易就產生放棄記錄的想法。
3.高手總能立刻把新模型應用到實踐中。比如村長就用管理效果公式來看書籍分類前置的問題,學完EAT模型后,小生立刻用它來幫我分析問題。而我,學完后,模型是模型,我是我。和高手相比,我現在最缺的是將學到的知識轉化到實際應用中。
### 二個改變
1.對讀書分類認知的改變:以前認為對書的分類就是管理類、數學類、哲學類等,但是沒有一個分類的標準,從來沒有想過分類是為了干什么,僅僅做了分類的用處是什么。現在了解到,對書籍分類后,不同類別的書,有一套相對固定的閱讀方法,而不是所有類別的書籍都采用一套方法來閱讀。
2.對于分類混亂的問題,要定義清楚每個類別的規則,在記不清楚的時候,將規則打印出來,做刻意訓練。由于時間開銷記錄前期只進行了大類的區別,現在已經太亂了,根據這兩個月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 一個行動
調整時間開銷記錄的分類說明,進行刻意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