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日星期三
“好記性抵不過爛筆頭。”是一句中國的俗語,意思是說即使你的記憶力再好,也不如用筆記下來印象深刻,這是強調記錄和整理的重要性。
要記錄,更要思考。
當老師長期要接受各種學習、培訓,而且內容一般都很應景,理念更新,教學改革,專業提升等等,信息量都很大,尤其是有很多實踐經驗直接可學,我就養成了記筆記的習慣,一邊聽一邊記,同時借助演示的ppt完善內容,內容太多記不贏,就馬上拍個照片,插空補完,覺得特別受益的內容事后還會對筆記進行再梳理,這樣,對于一個主題的內容就有再次梳理,加深了印象,看到工工整整的筆記特別有成就感。
在記錄筆記的過程中,最初就是追求記錄的完整性,但逐漸發現只記內容收獲還是很有限,必須加入自己聽了內容以后的思考,這些思考可以是對內容的評價,可以是啟發,還可以把觸動自己熱點、重點、亮點進行強化、突出,加深印象,便于借用轉化。筆記增加了自己的思考以后,想要記得全就更難了,于是就開始簡化內容的記錄,只記提綱和對我幫助的案例,這樣的筆記提高了學習的效果,從學習鏈接到自己的工作,讓學習轉化成了生產力。
做教育管理工作后,日常工作牽涉到學校的方方面面,每一次行政會議每一個部門得管理者交流工作,我也是盡可能記清楚、記周全,同時會旁批,如果是我怎么理解這項工作,如何策劃、推進,怎樣花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得效益,讓更多的師生從中獲益,并考慮延續性與價值的提升等,一邊聽,一邊思考,一邊記自己的理解、方法、策略,各部門講完了,我就可以及時交流自己的建議供大家借鑒、參考。
日常的閱讀讀書筆記就記得比較少,但也會帶著自己的思考去閱讀,有感悟就會在文字旁做批注。做了批注的地方印象就會深一些,這些內容常常就會成為在寫作中引用的文字。如果有些文字特別動人,就會錄下來,經常聽一聽,慢慢的這些文字就好像和自己的思想長在一起了,有時候在交談的時候,隨意就會蹦出來。閱讀收獲最大的還是寫讀書心得,寫作的過程就是深入思考的過程,通過寫作對書籍的理解和認知會產生更深更長遠的影響。
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或是閱讀,筆記是必然的,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閱讀而閱讀,而是通過它們促進思考,積累經驗方法,達成認知提升,促進行動轉化,作為教育工作者,所有行為都需要指向教學提質、工作增效,這才是學習、工作、閱讀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