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長總會勸說我們要跟好學生在一塊兒玩,別整天跟那些搗蛋的學生廝混,總會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來告誡我們。但是,有沒有誰小時候問過大人為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呢?可能有人問過,但我想問過的人肯定是極少數的,更多的人把這句經驗性的結論當作理所當然。我就是屬于后者。那好,小時候沒問過沒有關系,我覺得現在還來得及,在你繼續看下去之前,試著用你所學的一切知識,看看能否論證這個命題的成立。
可能有人會從什么價值觀、認可度、從眾心理,來解釋。從心理學角度來解釋確實可以算其中一種答案。但是,作為一個耿直的偽科研工作者,我認為一切都是有物質基礎的,一切現象都可以用可見的客觀物質來解釋,或者說任何表面現象源頭就是因為某種客觀現實的存在。
那導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現象的客觀存在又是什么呢?
這里先賣個關子。
先來看一下人與人交往過程中一些有趣的現象,比如:兩個人密切交談之時,其中一個人會無意識地模仿另外一個人的動作,撓下巴、搖頭、抬腿甚至說話的語氣都會有一定程度相似;又比如:打哈欠會傳染;再比如:你可以跟身邊的人做個小游戲,摸著你自己的鼻子的同時向對方發出指示“摸你的耳朵”,你會發現,對方的動作是跟你一樣的摸鼻子而不是摸耳朵。
這些無意識的動作為什么會存在呢?這些無意識的行為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有哪些聯系?
答案揭曉,這些無意識的動作是因為大腦中存在一種“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的腦細胞群。這種神經元是位于腦的一個神經網絡,包括了運動神經元區域、大腦額葉和頂葉。
因為鏡像神經元的存在,當你看到別人的動作時,在你的腦中也會激活相應的腦區,比如觀察到某人抬手,你的大腦就會激活你抬手的腦區。這片激活的腦區會爭奪行動的資源,從而影響你正在進行的動作。
說一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大學的時候大學體育是門必修課,很無奈地去選了太極拳。期末考試,就是打完一整套拳,然后老師根據你動作的流暢度和標準程度打分。體育老師考前通知說一次是4個人同時打,我想著這很容易呀,假如忘記了招式,就瞄一眼別人的動作,混混就過去了。到了考試那天,傻眼了,老師讓4個同學面朝四個不同的方向打拳,我偷看別人的時候,簡直別扭到心態爆炸,索性閉眼自己想著套路打,勉強及格。不信的人可以自己找同伴試試,四個人面朝一個方向站一排打,跟四個人面朝不同方向打拳,完全是兩個感覺,第二種方式,如果你偷看別人,只會提高你打拳的難度。
動物之間打哈欠也會有傳染的現象。意大利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通過記錄動物園21只狒狒的行為,來研究狒狒之間的交往如何影響它們打哈欠的規律。他們發現,狒狒們傳染式打哈欠的頻率與它們之間互相梳理毛發花費的時間高度相關。靈長類動物的互相理毛行為不僅是滿足實際需要,而且跟它們彼此之間的親密度有關。它們理毛越久就表示越親近,而越親近的狒狒之間,越容易彼此傳染打哈欠。
因為鏡像神經元參與了傳染性哈欠,所以這也就說明了,社交親密度與鏡像神經元的活動有關,關系越親密,鏡像神經元越活躍。而鏡像神經元可以控制你無意識地模擬他人的行為。
那么,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你腦子的鏡像神經元讓你無意識地模仿著跟你關系親近的人。在你沒有意識到的狀態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
參考書籍:
《神經的邏輯》——埃利澤·斯滕伯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