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注定被疫情改寫。
由于新增四個高風險區,小區第二次封控,“足不出戶,上門服務”。今天是封控第二天。
上午11點,下樓做核酸。出了樓門,前面有幾個人也向左拐,我一笑,都是去做核酸的,除了做核酸,還能有什么理由出來。
車場采集點,工作人員正在收工。兩位身穿白色防護服的工作人員低頭收拾桌子上的用具,一位穿紅色馬甲的志愿者卷起白色的隔離帶子,黑色制服的兩人是城管人員,示意前來的居民到后面的核酸點做??赡芸吹阶龊怂岬木用裆倭?,這個臨時采集點就提前撤了。
我加快步子,穿過幾座樓來到社區小廣場,這里的兩個采集點照常工作,但是很明顯稀稀拉拉的幾個人在排隊,幾乎不需要等待,甚至沒來得及找到二維碼,工作人員已拿著手機等待。
“今天人這么少?”志愿者小伙子回答:“現在分開做,人員不那么集中了。”我沒太聽明白,也無須追問,也許小伙子也不明就里,只想給這個提問一個及時回應。
既然下了樓,我決定在小區走一走,于是選擇偏僻處繞一圈回家。從社區廣場、小游樂場,然后拐到樓前路上。
剛拐過彎,碰見一對母子,孩子兩三歲,小小的身板坐在一只搖搖車上,兩只小手緊緊抓住方向盤,年輕媽媽在前方,右手握住一根綁在搖搖車方向盤上的繩子,一面側身看向身后的兒子。
快步經過他們時,小家伙兒扭過頭看向我,我也扭過頭微笑注視這個小人兒。我們都戴著口罩,小家伙兒的兒童口罩上印著鵝黃色的卡通圖案,但是從彼此瞇起的眼神中感受到笑意。
算是打過招呼了。媽媽見狀,忙說:“哎呀,鬧的,偷偷地出來,這邊沒人......”看著媽媽,很理解她疫情之下帶孩子的不易。媽媽拉著孩子,不時溫柔地和孩子對話:
“腳上來,踩在踏板上”
“我們在這邊,就回去”
“那邊大門鎖著,不能出去”。
陪伴了他們一段,對孩子說“再見”,小家伙兒很聰明,也向我揮揮手說“再見”。
小區里的人很少,來來往往的人不是出來做核酸的,就是剛做完核酸的??匆娨粋€大人帶著小孩,不用想是核酸完順道"遛"孩子的。
小區最西邊連著另一個小區,“區界”是一道女墻。不是傳統的墻,下半截是結實的瓷磚墻,上半身則豎立著白色的柵欄,柵欄上有一處搭著誰家的棉墊子。柵欄自南向北連成一片,好似一桿桿白纓槍,忠實守護一墻之隔兩小區的安全。
順著白柵欄一直向北盡頭有一座幼兒園,透過黑色的鏤空鐵藝,園內一切盡收眼底。在朝向大路路的幼兒園大門口有一男一女,男的站在梯子上,女的手扶著梯子,好像在修理什么東西。
平日歡騰的幼兒園此刻如此安靜。
往南折返了十幾米,然后向東從兩座樓中間穿插而過回到小區主路上。
站在這里,一眼望到馬路上疾馳的汽車,封控之下什么車輛在跑?白色的醫療設備運輸車,高懸警燈的警車,還有往來的小轎車。小轎車可能是辦了通行證的,值守的工作人員不能呆在家里辦公吧。
疫情之下,如是瞎逛瞎想......
? ? ? ? ? ? ? ? ? ? ? ? ? ? ? ? ? ? ? 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