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抱怨在我看來是最不值得的事,它不僅會影響自己的生活狀態,還會影響整個生態圈。
我們不會因多抱怨變得更好,只能變得更糟糕。這也是最浪費生命的狀態。
講個簡單的故事:在我來廈門時,我家人總會因為工作的原因而抱怨,或因為人,或因為事。于是他們總是不開心。
我就好奇地問他們:是什么讓你不開心了?我去找他......
于是他會和我說,沒什么,都是工作中的小事,并沒什么,就是覺得不舒服,身邊坐了位愛抱怨的領導,我也是沒辦法,可能是因為領導的影響吧!
于是我打趣地說:“你是中毒了呀!”
人就是這樣,與怎樣的人長期生活在一起,就會有怎樣的心智模式。
所以他們遇到困難時,總會“喋喋不休”,但這對處理事情并沒有用,而且還會讓自己處于極度不開心的狀態。
當時,我在學習稻盛的《活法》,在他的六項精進中有一項: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這句話我時常對自己說,所以我幾乎不抱怨,如果真的遇到困難了,就和朋友聊天,解決下內心的恐懼,或者出去運動,這樣我就能想到更多的方法,問題就會慢慢被解決。
后來,我家人又開始抱怨,于是脫口而出:“不要有感性的煩惱”。說出來非常的自然,感覺這句話就是我發明的一樣。就是這樣引導家人,他們也漸漸地不再抱怨,有問題就去解決,這樣就能有很好的心態。
終于,有一天,我家人和我說:“他升職了”。
我非常高興!
他和我分享他的心態說:“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都會以更好的方式呈現出來。”說實話,我非常的震驚,這前后不像是一個人的心智模式,簡單就是兩個人。往后生活與工作也比較順利。
生活不會虧待一直在努力的人,與其抱怨,不如調整好心態繼續前進。因為前面的困難再大,也不如成就更好的自己這件事大。不是嗎?
8、重建圈子
每一個注重成長的人都會感覺孤單,因為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漸漸地變得與朋友、與家人不一樣了,于是每當我們說出一句話時,他們都會覺得十分陌生,覺得我們不是同一類人。這也就注定,在成長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建立適合我們的圈子,這是必然的事。
但,請:相信我,你并不孤單!
這時,你會想辦法去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不斷尋找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增強自己的見識,不斷遇到那個對的人。這個驚喜,是你以前那些不再成長的朋友永遠也無法享受到的禮遇。
每當出現一個和自己一樣的人,大腦“多肥胺”就會分泌,就會感覺特別興奮,特別開心。在每次思想碰撞的過程中,都會產生新的感悟,使自己獲得再成長。
這其中的快樂只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夠體會,而這快樂就是新圈子的朋友們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美好。
既然成長是痛苦的,那么重建圈子何嘗不是對這種痛苦的更好的彌補呢!
9、最珍貴的資產
人在一生當中有兩項最珍貴的資產:一個是時間,另一個是自己的頭腦。我記得寫了一篇文章“我還沒錢,還談什么理財?”,其大意是說:正因為我們沒有錢,所以才更需要理財。
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中,李笑來老師認為時間其實是不可管理,可以管理的只能是我們自己,自我管理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在自我管理中,學習占最主要的地位,因為學習是我們充實知識最有效的方法,這個過程就是充實我們大腦的過程,用李笑來的話說,就是升級我們的“操作系統”。只有大腦這個操作系統更優秀,我們才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
然而,在理財中,大多數人并不思考,他們只會問別人怎樣做,而不會想著“先學習再去做”。做一個伸手黨是很恐怖的事,也許你認為無比正確的決定,其實只不過是別人引導出來的罷了。
所以,只有將學到的知識,不斷地經過大腦思考,在生活中不斷的踐行,我們才能真正掌握。通過這種方式學到的知識才真正屬于我們,才能正確地指引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
10、學習的方法
羅伯特·清崎平時是如何學習的?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我曾經聽過彼得·林奇的一盤磁帶,里面有一段話我完全不同意。但是,我并沒有妄自尊大,而是按“重放”鍵把這段5分鐘的錄音聽了至少20遍,也許還不止。忽然之間,我豁然開朗,懂得了他說的意思。這簡直就像變魔術一樣,我感到如同打開了一扇思想之窗,通向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投資家之一。由此我得以深刻認識和理解他那博大精深的學識和經驗,并獲得了巨大的教益。
... ...
最終的結果是:我仍然保留了自己習慣的思考方式,同時又學到了彼得·林奇分析同一問題或趨勢的思考方式。我擁有了兩個思路,能夠用多個思路來分析某個問題或趨勢,實在難能可貴。
從這些內容中,我看到了以下三點:
1、空杯心態
這個心態對于學習非常重要。當我們在學習一些知識時,我們要把自己的大腦在意識上清空,不帶成見地去學習,那么我們往往能學到更本質的東西。
2、放低姿態
對于自己熟悉的知識,當看到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觀點,不要急于去反駁,而是帶著尊重的心斷續學習,這樣便能學會從其他人的視角看待自己知識系統,讓自己的知識系統更完善。
3、重復重復再重復
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我們都不可一下子就理解其中最深層的知識。只有在重復再重復的過程中,不斷地加深對這門知識的理解。
小東在看書時,總會反復看經典的書籍,我最喜歡的《活法》基中之一,看了至少有3遍,每次看都有不一樣體會。有的道理因為在生活中踐行了,再返回書本中求證,發現這道理非常準確;與此同時又會有新的體會產生。這就是“溫故而知新”在生活中的實踐,讀經典也是常讀常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