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連軸轉之后難得的假期。想想,八天假呢,簡直是奢侈。昨天放學,同事問,“假期怎么安排啊?”我嘻嘻笑,“看書,寫作業。”是的,沒錯,就在昨天,當當網的書送到了,“兒童閱讀專家指導書系”,一套十本,還有《國際大獎兒童文學教案》,屯了那么多的糧,可不得趁著假期可著勁兒看。
《圖畫書的兒童文學》,梅子涵先生的又一力作,和《文字書的兒童文學》,同時被收錄進這一套專家指導書系。書的開頭便直指人心,“幾乎任何一本真正優秀的圖畫書,都有深處的味道,遠處的目標,高處的閃耀。”“我們不是要讓孩子們看見那深處、遠處、高處而把圖畫書捧在手里,因為那樣,再美妙的書籍也會變成沉重,于是無趣。可是如果淺趣地閱讀間,我們看見了那些閃耀,也能恰當地指給了孩子們看,那么這本身也是風趣和快樂的。”這個寫兒童文學的人,這個教兒童文學的人,這個講述兒童文學的人,這個堅持讓兒童一定要閱讀兒童文學的人,就像一個孩子一樣,執拗地、可愛地說,“我沒有辦法把自己的喜歡按住”,是的,那些美好的、經典的圖畫書啊,真的沒有辦法把自己的喜歡按住,迫不及待地、無比期待地想要分享給孩子們。
正看得入神,電話響起,是剛剛畢業的那一屆,很活潑的一個女孩子,她媽媽說,過節了,記得這兩天是我的生日,想來看看我。那個瞬間,很溫暖,很感動,但又不得不無比抱歉地說,搬家了,真是不方便。聽得出,母女倆都有一些失望,于我,卻真的是感動與感謝。在離開后,還記得一個普通的生日,還記得要來看看我,為人師者,還有什么不滿足呢?而與這一屆孩子,短短三年的緣分,始終也離不開一個詞——閱讀,我們一起讀過好多的書,背過好多的詩文,寫過好多有趣的文字,如今,目送著這些孩子漸漸長大,目送著他們越走越遠,心里也是喜憂參半的吧。三年來,我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影響到每一個孩子,三年前,我也沒有現在這樣清晰的規劃,但總有那么一群孩子,與書結緣,比同齡人多讀那么一點,多懂那么一點,就因為多那么一點,他們因此記得我,或者,想起我,這,也是一種殊榮吧。
前幾天,一個學生在QQ空間說,“我記得,朱老師當時送過我們一句話:春陽正盛,春光正好,莫負春光,諸君正年少”,是了,在我們班的開學第一課上,我有感而發,沒料到的是,她依然記得如此清晰,依然心有感懷。
想起一本繪本,《種樹的男人》,故事很平淡,講述的不過是一個男人在種樹的故事——1913年我在普羅旺斯的一片荒漠中遇到了一個男人,這個男人五十五歲了,他在一片荒漠中種樹,每天選出一百顆橡樹子,然后種下去,每天如此,種了一年,種下了三萬多棵橡樹,其中有十分之一成活。然后他又種樅樹,就這樣一年一年,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老人還在種樹,老人種的樹距離他住的石頭房子越來越遠。幾十年過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去看這位老人,每次都發現這里的樹變得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環境在不斷發生著變化,而老人也越來越老了,唯一不變的是老人一直在種樹。當年的荒原上,開始冒出了汩汩的泉水,可是這一切和老人并沒有什么關系,老人依舊在種樹。在遙遠的遠方種樹。
其實,老人并不知道哪一顆種子能夠長出樹木,就像我,也不知道哪一本書、哪一句話會留在孩子的記憶里,可這并不妨礙老人繼續種樹、我繼續讀書,只要有那么一顆,哪怕只有一顆種子發了芽、開了花,這些努力就沒有白費。爸爸媽媽們也是一樣,你讀過的書,你陪伴孩子的時光,只要你的基數足夠多足夠大,總會有一些種子,就這樣悄悄地生了根,在生命的某一刻,乍然開了花,帶給你怦然的欣喜,還有滿心的悸動。所以,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陪伴孩子,多讀書吧,哪怕他現在不懂,不明白,可是長大后,總有十分之一的種子會冒出細芽,慢慢地,慢慢地,就長成參天大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