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校園文學雜志,發展優秀青年作家
——《當下月刊》
文|徐斌
如果把隔壁的千年仁里比作大家閨秀,那么,同樣坐落于績溪登源河流域的“百里歷史文化生態走廊”之輦(nian)顯村,就是小家碧玉了。正所謂“人皆古質,俗尚真淳,……殆有世外桃源之境界”,如詩如畫,更有一番風致,令人心馳神往。
據傳,乾隆帝在輦顯乘過輦,歇過轎,增添了輦顯村的傳奇人文色彩,使輦顯沾有帝王之氣,這是鄰近村莊無法比擬的。村里還有乾隆時代皇恩欽賜扁額:“敬修堂”,遺跡尚存村北家義公家墻院門樓處,字體端莊遒勁,有皇家風范。作為徽州古文化村落,輦顯絕對是榜上有名,來這里訪古探幽一定是不虛此行。
清澈的登源河水,帶著程朱理學汩汩流向新安江。輦顯水口別有天地,古碼頭氣勢仍在,河邊上有高高砌起的大石壩,那是當年老徽商作為碼頭的遺跡。輦顯,是績溪徽商一重要水路驛站,當年熱鬧非凡。一看那蓊郁蔥蔥古樹參天的水口,就讓人驚奇不已,整個村莊幾乎都掩映在生機勃勃的綠色中。
當年一艘艘帆船在這里解纜系纜,纜索一抖,幾乎牽動著整個徽商的生死存亡。憑借在杭州城能呼風喚雨的登源同鄉湖里人胡雪巖沾親帶故的關系,輦顯人籍此優勢將山中的土產、茶葉、毛竹、木料,還有徽墨等源源運往浙江杭州、寧波等地,終于發達了。因此,輦顯巨賈甚多,來回都乘輦,風光一時。說輦顯是徽商故里,實不為過。難怪傳說乾隆帝下江南時,也慕名前來巡視。
“曲徑通幽處,豁然一農莊”。漫步村里,每一處古樹、古巷、古屋都會觸發思古之幽情,總有文化滋味從泥土碎瓦中滲出,總有一些美的東西讓人不能自已。隨便走走,都能看見深宅大院,飛檐畫壁,極其奢華,從那些殘垣斷壁的苔痕里,我幽幽品讀徽商曾經的繁盛;從那些斑駁陸離的精美木雕里,我慢慢解析幾百年前徽派建筑的輝煌,雖然仍有氣勢,還是衰落了。要找徽州古村的風韻,輦顯是不會讓人失望的。你看,就這么一個小小的古村落,當年卻是徽商叱咤風云之地,不知演繹了多少驚心動魄的商戰故事。而今,所有的繁華都成了過眼云煙,村民們過著怡然自得、與世無爭的生活。
光陰如風,物換星移幾度秋?如今,當你走進輦顯村,那一幢幢潰敗的古民居、那一處處傷筋斷骨的殘垣斷壁,那一座座竹林深處的花窗看臺,飽受雨聲月色。無處不殘留下當年的豪華與富貴。千古徽商,漫嗟榮辱。文化古村落應有歷史最強勁的韌帶,探幽索微,能提供破讀歷史的可能,散發著讓人流連盤桓的磁力。何時,風景旅游和人文歷史能完美地融成一體呢?那我們的古村落就更有嚼頭,更有厚重感,更引人入勝了。
輦顯,我嘆惜輦顯,我又寄情輦顯。望著風雨飄搖的雕梁畫棟——輦顯的千年古民居,一下子變得那么凝重,那么遙遠,卻又那么震撼人心。朦朦朧朧地,腦海里浮現出一位忘了姓名的詩人的幾句詩:你,永遠興廢在戰火輪回的悲劇里,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作者簡介:
徐斌,績溪縣作家協會會員,1970年出生,安徽省績溪縣人,作品散見於《創世紀詩刊》(臺灣)《散文網》《世界漢語詩歌》《安徽日報》《黃山旅游》《新安晚報》《黃山》《黃山日報》《宣城日報》《皖南晨刊》《績溪文藝》《今日績溪》等。
《當下月刊》投稿要求
1投稿作品需授權原創首發、一經發現抄襲或已經在其他媒體公開發表過,則作廢。
2.文體不限,構思精溢,心靈雞湯類3000字以內,每位作者至多投稿3篇。
3.來稿作品,無錯字和排版等細節問題,word宋體5號字為宜,在正文底注明姓名/筆名,作者簡介,聯系方式以及可以附加生活照一張,以附件形式發送到郵箱,主題注明“體裁+作品題目”
4.本刊保留作者本人所有權利,謝絕一稿多投,作者自留底稿,若一月內無回復可另投他處。
5.《當下月刊》同時也定期在投稿郵箱中,審核出優秀作品經作者本人同意后,統一投給與《當下月刊》合作的大學,知名雜志等平臺。
6.所有打賞金額如數歸作者所有,自作品推送20天后,聯系當下雜志社財務處詹皓同學QQ:473319855領取。
投稿郵箱
dangxiayuekan@163.com
主編 | 楊晨
責任編輯 | 牛景維 南智懷
網絡編輯 | 傾城色
校對 | 于濤
“當下月刊”是一個面向所有閱讀愛好人士的文化平臺,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