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老了,頭發白了,睡意昏沉;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
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
一首《當你老了》轟動世界,
但是對于這首歌的作者卻鮮有人知,
他是一位英國詩人叫威廉·巴特勒·葉芝,
曾獲諾貝爾獎,堪比莎士比亞,
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英語詩人。
《當你老了》被譽為世上最美的情詩,
這首詩凝結著葉芝對茉德的愛情,
傳唱至今,他感動了全世界,
卻偏偏打動不了一生摯愛的姑娘:
愛爾蘭革命家、演員茉德·岡妮。
常言道,自古才子多情,
而葉芝的愛情道路,
卻是一個癡情、悲傷、
備胎到老的悲情故事。
葉芝曾說:“我用古老而高貴的方式愛你,”
而茉德卻用自己的方式回復世人:
“你們會因我沒有嫁給他,而感謝我。
我拒絕了他,將他還給了世界。”
一、
1889年1月30日,
茉德佇立窗畔,身旁伴著一大團蘋果花,
光彩奪目,仿佛自身攜帶光芒,
剎那間,葉芝被這道光芒深深地吸引,
第二天就興奮地寫信告訴朋友:
“你知道我有多愛慕茉德小姐嗎?
她會使人改奉政治信仰。
假如她說世界是平的,
月亮是個拋起在空中的舊帽子,
我也會驕傲地站在她這邊。”
人生若只如初見,
從那時起只有24歲的葉芝,
便開始了困擾其一生的煩惱。
22歲的茉德·岡妮,
在愛爾蘭文藝圈中頗有名氣,
她崇尚革命,甚至喜愛暴力,
但又有著出眾的美貌和旺盛的生命力,
她還是一位駐愛爾蘭英軍上校的女兒。
但是當茉德感受到愛爾蘭人民在遭受欺壓的悲慘狀況后,
便毅然放棄上流社會的優渥生活,
投身到爭取愛爾蘭民族獨立的運動中去。
由此在葉芝心中,眼前的女神更籠罩著朝圣者的光環。
然而,在茉德眼里,
葉芝只是個高瘦的男孩,
出身軍人家庭的她看來,
詩人根本不是她想要的男人。
而他對她的愛情,
就如同四月天飄落了一片枯葉,
再決絕的痛苦和告別,
都無法在明媚春光里激起一絲一毫的漣漪。
二、
那時的葉芝已經是一個充滿才氣的詩人,
茉德非常喜歡他的詩篇《雕塑的島嶼》。
于是,便主動與他結識,邀請他共進晚餐,
葉芝自是欣然赴約,然后,一連吃了9天的晚餐。
就這樣,他們成為了朋友,
茉德告訴葉芝,她非常想在舞臺上展示表演天賦,
而葉芝就告訴茉德,他想成為愛爾蘭的維克多·雨果。
因為自己的詩,讓他邂逅了女神,
又因為女神,他的情詩越賦靈感。
在他們相處兩年后的某一天,
他收到了茉德的來信,
信上寫道:“兩年前的偶遇,注定是我一生的幸運。
若沒了你的詩歌,我難以想象,這個世界將會怎樣?”
葉芝無比興奮,之前他不敢表露心跡,是源于自卑,
而今茉德的一封信,卻讓他鼓起莫大的勇氣,
他立刻趕到姑娘家,緊緊握住姑娘的手,請求她嫁給他。
然而,他錯把茉德小姐對他文字的熱情當作了對他的愛情。
對于葉芝的求婚,
茉德的拒絕沒有半點猶豫、半點敷衍,
甚至沒有任何修飾。
也就是這個時候,那首我們熟悉的詩——《當你老了》誕生了,
這種飛蛾撲火般的執著與自虐,見證了葉芝備胎之路的開啟。
三、
雖然葉芝慘遭拒絕,但他依舊癡心不改,
他甚至還記得茉德曾經在飯桌上對他提到過的夢想,
于是,他繼續為女神埋首創作。
1892年,以她為原型的劇本《凱絲琳女伯爵》誕生了。
在劇中,凱絲琳將靈魂賣給了魔鬼,
好讓她的同胞免于饑荒,最后上了天堂。
茉德在劇中擔任女主角,
并奉獻了艷驚四座的表演。
在之后幾十年的歲月中,
葉芝依舊扮演著好“備胎”的角色,
因為他始終相信,
有一天她會被自己感動。
為了革命,茉德開始游走歐洲各地,
而葉芝卻沒有那么優渥的條件跟隨,
他只能接著書信傳遞他們之間的聯系。
不久后,關于茉德的謠言,在國內興起,
有人說,她去當了別人的情婦,
也有人說,她已生下一個私生子。
對于這些謠言,葉芝自然不信,努力為茉德辯解,
憤怒的他,甚至寫了一封信給茉德苛責這群無聊人士。
后來,茉德寫信告訴葉芝,那是養子小喬治,
但已經夭折了,她悲痛欲絕。
葉芝無條件的選擇相信,還極力安慰她。
但是長期的分隔兩地,
茉德對他總忽冷忽熱,
葉芝在這樣絕望的愛情里掙扎著,
每天期待茉德的來信,
等待著茉德的歸來。
后來,他又聽說茉德抱病休養,
便馬不停蹄地趕去巴黎探望,
他只看到茉德走路很緩慢,
卻絲毫沒發現蛛絲馬跡。
實際上,茉德躲開葉芝是因為她懷孕了。
就這樣,葉芝又熬了兩年。
期間,他曾無數次的想放棄這段感情,
但始終放不下心里的那個人,
苦悶的愛情,卻再次將他的創作推上了頂峰。
四、
1894年,葉芝在倫敦文藝圈的一次聚會上結識了一名女作家,
名叫奧莉維亞·莎士比亞,兩人墜入情網。
這也是他30年來第一次收起對茉德的感情。
可是好景不長,兩年后,
茉德得知這一消息,
便寄了一封不乏醋意的來信,
而這封信卻重燃了葉芝對她的希望。
1897年2月,茉德歸來,
邀請葉芝共進晚餐,
葉芝欣然前往,
這時奧利維亞發現葉芝根本放不下茉德,
于是選擇分手,葉芝再次淪為女神“備胎”。
接著,他們一同投入到愛爾蘭的獨立斗爭當中,
這段日子,是他最開心的時間,
在他的詩里也少了一分男女之情,
多了一分革命友情。
一年后,葉芝覺得兩人一同經歷了這么多,
感情也越來越厚重,
或許可以將革命的友情再升華一下。
于是,他又跑去向女神告白,
然而現實又給了他狠狠一擊。
茉德向葉芝坦白,
并告訴了他一切真相。
原來,早在茉德19歲時,
就無可救藥的愛上了一個名叫米勒瓦的法國政治文人,
她心甘情愿的同他去了巴黎,還做了他的情婦。
之后,她還懷上了米勒瓦的孩子,
但沒過多久孩子卻夭折了。
那次葉芝去巴黎探望,
其實是她第二次懷孕。
得知真相的葉芝,
覺得自己猶如一個笑話,
但即便如此,
茉德小姐還是拒絕了他。
五、
但是,更沉重的事情還在后面,
1903年2月7日晚,
葉芝收到了茉德的一封電報,
那是一則喜訊,她將要訂婚。
葉芝頓時感到五雷轟頂,
而且結婚對象不是別人,
還是他最討厭麥克布萊德少校,
此人不僅其貌不揚,
而且粗野暴虐。
他立馬寫了很多封長信,
希望茉德慎重考慮,
然而,面對葉芝的苦苦哀求,
茉德并沒有改變自己的決定,
還是如期嫁給了那位軍官。
或許到了這里,
故事就該畫上句號,
但是命運并沒有放過這個詩人。
茉德在婚后兩個月,
就無法忍受丈夫殘暴的性格,
常找葉芝訴苦。
于是,在葉芝的奔走操持下,
茉德終于擺脫了那段不堪的婚姻,
正式與麥克布萊德離婚。
重獲自由的茉德也讓葉芝產生最后一抹希望。
1916年7月1日,已經50多歲的葉芝,
最后一次向他夢想的“蘋果花”求婚,
他想著沒法愛她“青春歡暢的時辰”,
就去愛她“朝圣者的靈魂”和“痛苦的皺紋”,然而,得到的依然是堅定的回絕。
六、
他用一生的時間,為這個愛人寫盡所有情詩。
得到的卻是不計其數的拒絕與數不清的傷痕,
也許,他從未在茉德的心里留下過些許痕跡。
1923年,58歲的葉芝成為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英國詩人,
組委會稱他“用鼓舞人心的詩篇,
以高度的藝術形式表達了整個民族的精神風貌”。
全世界都對葉芝報以熱愛,
唯獨茉德卻始終視而不見。
在葉芝生命的最后幾個月,
他還想念著茉德,
在信中寫道:
“親愛的茉德,
我想邀請你和你的朋友到我這兒喝茶…
我一直想見你。”
然而,等到在彌留之際,
葉芝還是沒能見到他的繆斯。
茉德將決絕延續到了生命的最后,
1939年葉芝去世,她也沒去憑吊。
他用他的愛,
凝結成追逐她的詩句,
就如,他詩中所寫:
可我,一貧如洗,只有夢,我把我的夢鋪在了你腳下。
一生所愛,
一世追尋,
他愿作一座橋,
支撐在茉德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