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組文章,需要說明的是,因為沒有讀過原著,所以這里寫的僅限于對電視劇的評論,而且只到第6季為止。
這世界是不是注定要“陰盛陽衰”?《權力的游戲》里雖然處處都是男人的戲份,但真正的好戲卻都發生在女性身上。作為已經發展到第六季才稍稍有點眉目的大戲,戲中的男人加權貴們逐一死去,能夠頑強活下來的少之又少。作為史塔克家的主心骨,奈德被砍頭屬于一筆意外,本來以為會以他為中心進行沿續。這也就算了,羅柏繼承父志,新的“北境之王”所向披靡,結果也在一場宴會上身首異處。瑟曦的兩個兒子,一個心理變態,一個弱不禁風,成長之路早早夭折,這其中既有瑟曦自己所說的“巫語”,也同樣是因為環境從小的造就。
Arya一出場就顯得與眾不同,靈性中加著叛逆,絕對是勾心斗角的宮廷世界中的一股清流。自從得到“縫衣針”,更顯得天降大任。然而父親身死,一切就顯得慢了下來。整整六季中,她都在亡命天涯,跟不同的人同行,又都分離。鐵匠的兒子,也是國王的私生子,早早的去過普通人的生活(不知道后面是否還有戲份)?!矮C狗”桑鐸·克里岡在貌似利益的驅使下陪她走了一路,卻也差點慘死。“千面人”幫了天大的忙,卻也給了她天大的罪,在島上那一段日子,估計會成為Arya一生最難忘的記憶。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要遭受不幸,在種種逆境中生存,那么支撐他/她走下來的到底是什么?堅忍不屈的意志?復仇的怒火?無論從哪種情況看,Arya能夠逃出君臨城,一路所經歷的,都算得上跌宕起伏。本來以為投奔“千面之神”是條活路,可誰知,苦難才剛剛開始。
只有最后,當面對來追殺自己的女子,已是絕境,本來以為就此了結,Arya回手削滅蠟燭卻是神來之筆。從此,生命完成轉換,她真正長大,心靈不再迷惘,之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反戈一擊,從此走上一條堅定的道路,不再畏懼,不再退縮。所以之后的假扮侍從之復仇,也就水到渠成了。
雖然一母同胞,Sansa卻在一開場就是Arya的反面。虛榮、矯情、怯懦,剛剛內定為“太子妃”就已經開始胳膊肘向外拐,到了君臨之后更是一步走走向“綠茶婊”。所以如果沒有后來男人世界的種種變故對她所產生的風暴效應,她會不會成為一個最為普通甚至令人討厭的女人?世事如棋,作為奈德·史塔克的女兒,那場變故足以改變一切。但她在大多數時候里都心存幻想,幻想著仍舊保留身份,直至被“轉手”至提利昂,然后又被“小指頭”騙走,迎來了自己命運的最低谷,嫁給了“小剝皮”拉姆斯。
一個對命運處處逃避和順從的人,沒有主見,膽小怯懦,面臨著一個惡魔,是不是已經可以提前判死刑了?誰都想不到的是,Sansa卻在這里觸底反彈。席恩的幫助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她自己的心理轉變卻更關鍵。
Arya目睹了最親近之人的死亡,她在自己的生命之路上一直勇敢的奔波,即使是逃亡也對仇人名字夜夜念念不忘。每次接近希望之時都是另一個幻滅的開始,面臨這樣的打擊而能夠保持一顆健康之心,是所有人性的光輝。如同本文開頭所述,Sansa是Arya的反面,如同鏡像。Sansa一直在逃避和承受,順從命運的所有安排,見識了世間所有丑惡。父親之死對她的打擊似乎都不及來日當皇后的誘惑,但是命運就是要如此殘酷的層層剝奪希望,最后一絲不掛,不給任何可能。
所以,Arya的逆勢生長有著無論是現實還是藝術的合理性,而Sansa的“蛻變”卻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蕓蕓眾生,大多數時候不會遇到Arya那樣的兇險,也不具備她的氣質。但是如果將Sansa之遭遇縮小一些,無非就是親人分離、愛情背叛、所托非人,而自己又無一技之長,生存困難——這些,都像是我們每個人都在遭遇的,也是每個人每日里“溫水煮青蛙”式沉淪的路徑。
因此,Sansa轉變的關鍵是什么?這又讓我想到了《天龍八部》里的虛竹。面對命運之種種“狗血”,順從就好;受到現實之種種虐待,忍著就行。只要有一丁點的“靈性”在,就如守著暗夜里的一盞燈,哪怕外面風狂雨驟,內心都、堅守,就總能看到曙光。說來容易,但現實,看看你我眾生的浮躁與放棄,就知道著實不易。
Arya和Sansa讓我們看到了命運正反兩面的可能,換句話說,只要你還未像史坦尼斯·拜拉席恩的女兒那樣,逃無可逃,就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多難且悲苦,且行且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