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說明:
此文不是一個理論框架詳盡的行動指南,只是為了記錄我自己的親子互動歷程而做的案例分享,每個小孩子都是獨特的,請務必不要把此文當做教程,僅供參考輔助,只求拋磚引玉。
文內含少許心理學、教育學專業詞匯,有疑問直接跳過就可以了,沒啥影響的
歡迎轉發,歡迎交流,如需商業用途請與我聯系,不聯系也沒什么,反正這個也不值錢。
題記:
回望養育小寶這幾年,五味雜陳,也倍感珍惜,故整理記錄我的親子互動歷程,為將來留作紀念,如果還能給其他的爸爸媽媽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或者教訓,那就最好了。
在確定“閱讀愛好培養的歷程”這個標題之前,我自以為思路是基本清晰的,直到動手開始寫,我才發現所有的細節都交織在一起了,培養小寶閱讀習慣和愛好的過程,跟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有著關聯,絕對不是一個獨立事件,所以越寫越長,只好分上下集了……本來文字就不是我強項,到后來我只好放棄面面俱到的想法,決定按心智發展的時間這條主線來記錄,凡引申出來的枝節,都點到為止,或許將來會有勇氣繼續寫吧。
正文:
章節1:我為什么要如此關注閱讀——從價值觀談起
現在的小寶八歲,熱愛閱讀,涉獵廣泛,詞匯量豐富,對世界和科學顯露出滿滿的好奇心。最讓我欣慰的是他閱讀的主動性,我們街邊吃碗小面的等待時間,他也會拿出一本隨身帶著的書來看,讓玩手機的我汗顏不已。
我不是在炫耀什么,因為他并不完美,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多問題,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并沒啥好炫耀的,僅是在閱讀這個方面,我很欣慰,因為這是我比較重視的一個方面。
對于如何養育自己的孩子,我一直是個焦慮的爸爸,千頭萬緒的方向,錯綜復雜的細節,不知何去何從。我相信每一個爸爸媽媽,在教養自己孩子的時候,都面臨一個基本的問題:我希望這個孩子長大后會是一個什么樣子的人?這個問題,決定了教育的基調,也決定了行為和選擇的取向。
無論是選擇外語、出國游學、體育項目、藝術特長、奧數、圍棋、幼兒編程、機器人、馬術、手工、國學等等的培訓項目,還是讓孩子融入家庭,分配家務,接觸社會,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等等日常培養,每一個具體選擇背后,其實都是父母的價值觀在指引。在考慮讓孩子學什么做什么這個問題背后,其實都飽含著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殷切期盼,都是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父母眼中最希望他成為的人。
而我的價值觀是什么呢?我想讓小寶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呢?說實話,除了一些普世的價值觀我不糾結,具體要把他培養什么樣子的人,這個問題我也很模糊,畢竟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未來的發展我也看的不是很清晰,我如果替他做了選擇,我并沒有自信保證30年后這個選擇的正確性。
他的人生,畢竟是他自己的,這一顆種子撒播下去,除了澆水施肥,悉心照料,鼓勵引導,盡力打造好一個成長的環境……剩下的就只能眼巴巴的期盼著,他真正的成長只能是他自己的事情,誰也不能替代。
我并不希望他將來要成為偉大的人,我只希望他長大之后,能擁有獲得幸福的心智與能力,擁有選擇和取舍的智慧與勇氣,以及一個愉悅單純的童年記憶來作為他的元氣之地。
要達成這個愿望,對于我來說是很難的,因為這不是我能一手包辦的事情,我能給他的其實很有限,而唯有書能給他智慧和答案,畢竟,整個人類文化和精神的傳承,都是建立在文字基礎之上的,閱讀就是他成長的最重要的通道,沒有之一。當他愛上書,這些談不上獲取具體技能的自由閱讀,會讓他獲得對整個人類文化一點點膚淺而又廣泛的理解,這能給他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有了這一點點底蘊,就算他將來去新東方學個廚師,或者去藍翔學一個開挖挖機,那也是一個有人文氣息的廚子,有詩意情懷的挖挖機駕駛員,他的人生也不至于單調乏味,精神家園不至于荒蕪凌亂。無論遇到什么挫折,有書,他就從精神上獲得了一個便攜的避難所。
除了這個聽起來比較玄幻的原因,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我都羅列出來供參考,限于篇幅,我就不展開談了:
如果沒有語言作為載體,就沒有所謂的邏輯思維,甚至是數學這樣純理性的東西,也是建立在語言邏輯的基礎之上的,閱讀量不高的孩子,數學差的幾率很大。
情感的豐富程度與感受性,也與詞匯量息息相關,因為人的情感其實也與語言文字這套符號系統息息相關,那種憋紅臉也把自己感受表達不出來的人,問題往往是因為語言能力不足。
讀書,比起其他的愛好來說,比較便宜(偷笑),尤其是在有電子書和海量數字書籍資源的時代。(不過后來買繪本差點讓我破產了,我才發現這個理由其實不太靠譜……)
據統計,最常被提及的“心流體驗”就是閱讀,我希望他也能盡快體驗到,進而培養出專注的品質。
我很懶,他一旦養成閱讀愛好,我可以得到一段安靜的時光,哈哈哈哈。
我小時候沒有多少書看,那種饑餓感記憶猶新……童年陰影算理由么?哈哈哈哈。
所以,綜上所述,童年期唯有這一點我是清晰的:我必須得讓他愛上書。自然而然的,我就把“培養小寶的閱讀愛好”作為重點,放在了3-7歲的時間線上。
章節2:閱讀習慣和閱讀愛好的區別——確定具體目標
我最開始的時候是想要培養小朋友的閱讀習慣,后來我開始意識到,我想要的,其實是培養他的閱讀愛好。
百度一下這兩個詞的含義區別:
習慣: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
愛好:愛好就是一個人的個人興趣所在,具有濃厚興趣并積極參加的活動。
從詞義的差別也看得出來,習慣是由于時間的積累而形成的,而愛好,則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如果閱讀是相當于睡前刷牙這樣的習慣的話,他肯定會做這件事情,但是內心是沒有愛的,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奔热欢ㄎ皇菒酆?,那方法上,就不能靠外力推動,不能強迫,不能利誘,不能講大道理,只能引導他,讓他去愛上閱讀。所以,一開始我就打定主意,要讓閱讀這個愛好,從他自己的意識里慢慢生長起來,而不是我給他弄一個旗幟插在那里,在整個過程中,我至始至終都沒有強迫他看過書,甚至連關于激勵他看書的外部獎勵都沒有過。
(說起親子教育中的“獎勵”,這其實是個大問題,而且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是斯金納的行為主義流派和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流派,以及塞格里曼的積極心理學都有闡述的一個話題,說來話長,我的主題閱讀也不盡完備,看下一篇能不能斗膽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我聽過一個家長的描述: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我們每天強制他看半小時書,他就抱到書坐那里,隔一陣就皺著眉頭問我:“時間到了沒???”
我家小朋友的狀態是:我們為了不影響他的作息,強制規定最晚只能看書到九點半,時間到了,經常聽他苦苦哀求:“我再多看一下下嘛!”
這就是外力強制和內心熱愛的區別啊……
章節3:閱讀的準備工作:識字
要開始閱讀,必然先要有一個從聽覺語言到符號化的語言過渡的過程,這對于小朋友來說,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而對于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來說,也許已經忘記了吧。
3-4歲是小朋友的語言敏感期,對句子的表達很感興趣,喜歡做一只不知厭煩的復讀機,但此時認字還太早,不適宜引入符號系統。到了4-5歲,會有一個對符號、文字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到來,才是學習認字的最佳時機。
當然,千萬別把這篇小文當成時間表,畢竟人的發展是有個體差異的,爸爸媽媽要隨時觀察和發現小朋友的狀況和興趣,按他自己的節奏循序漸進最好。
回想當時,我們采用了如下的具體方法:
方法一:與生活結合的識字方法。
文字是這個物質世界的符號,此時他們很難理解抽象的東西,他們認字的過程,其實就是把這個符號與現實中實際存在的物件配對的過程,所以,最開始的時候,識字要與生活中的實際物品和對象相結合,比如:
在家里的家具上貼上對應的識字卡片。比如,在門上貼上“門”的識字卡片
給家里的小物品,比如電器、生活用品上都用文字注明名稱,然后拿給他看,同時讀給他聽。
在街上看到各種招牌、文字,都指給他讀
使用背后印有實物照片的識字卡片來建立實物和符號的聯系
注:有人說這種圖片識別的效果,沒有真正的實物好,會導致一些認知上的問題,一位特教老師在他的知乎文章專門講述了這個問題,我覺得他關于圖片識別這個部分講的很好,有興趣的可以移步這里:知乎—李老西
但是我不太同意這位老師文中的這段論述:“作為信息媒介,紙質書僅僅只是一種。圖案聲音動畫游戲電視他們全部是都是信息。如果一個孩子將時間高比例投入到紙質書籍中,那只能說明分配給其他信息來源的渠道偏低。” 這個說法我不是很贊成,因為根據媒介生態學的理論,信息的形式對思維是有很大影響的,我個人覺得靜態的信息對于小朋友的成長更有價值。推薦對這個方向感興趣的爸爸媽媽們讀一本嚴肅的老書《娛樂至死》,盡管名字聽起來不是很嚴肅,呵呵,看了這本書,也許你會有把電視扔出去的沖動:)
方法二:進階方法: 繪本+指讀
對于兒童而言,繪本真是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大福音。繪本這一形式,天生就是為兒童而生的,在最近這些年尤其火爆,產銷兩旺。(話說最近還是感覺繪本被商業化慢慢帶得有些偏了……關于繪本的選擇,我真的有一籮筐話想說,不過考慮到此文的主線,還是先忍住,后面展開說)
在小寶進入語言敏感期的時候,我就開始給他講繪本了。注意,是“講”繪本,不是給他看繪本。
給小孩子講繪本是最溫馨的親子活動之一,一方面讓他熟悉和適應“書”這種載體的形式,建立親切感;另一方面,則是讓他慢慢適應將圖畫的形象與語言的描述建立起關聯。
在開始認字的階段,一定是要指讀的,即是用手指著字,逐字逐詞的讀,注意讀的稍慢一點,讓孩子有一個接受的時間。然后如果他對同一本繪本感興趣,要求反復的看,千萬不要覺得不耐煩,這是小朋友的經典學習方式,重復重復,重復到吐……要尊重他們:)
當一本繪本你給他講明白了,可以讓他給你講,或者輪流講,他講的時候,你也引導他指讀,讓他逐字逐字的拼讀,他們表現出來的記憶力會讓你驚嘆的:)
其實不僅僅是繪本可以指讀,大凡有文字的地方都可以指讀,平時玩玩具,拿食物包裝的時候,也可以用手指著上面的文字讀給他們聽。這些都是潛移默化的細節,媽媽的手指真是神奇的金手指?。海?/p>
在一定的積累之后,不知不覺中就會發現小朋友居然認識了很多字,而且,這些字都是來自于真實的生活經驗,從具體到抽象,從感覺到概念,非常符合認知規律,不會讓他們有辛苦的感覺,輕松愉快就搞定了。
方法三:識字卡片和識字APP
隨著小朋友的認字量增大,以及他們的認字敏感期的到來,就可以使用比較抽象的識字卡片啦!
推薦在初期入門的時候還是盡量多使用識字卡片,不用使用平板的識字APP,畢竟有親子互動的成分在里面,對于小朋友來說,媽媽和爸爸的真實語音,動作的反饋,還有溫暖的笑容,這些都是一臺機器絕對無法替代的。
機器的優勢,在于不知疲憊。識字卡片需要爸爸媽媽來讀,時間一長還是挺累的,而機器脾氣極好,讀上千遍不厭煩,像我這種懶人爸爸靠的就是識字APP了,我自己感覺,小寶當時通過APP學習的時間在總的系統學習時間里占比應該在50%吧。
關于使用識字APP,我的經驗是:
一定要用平板電腦,而不要用臺式機或者筆記本,因為平板電腦的便攜和方便,以及可觸摸的特性,能讓小朋友更容易投入進來,也更容易堅持下去,小孩子都是由著自己的興趣各種恣意妄為,可沒有什么意志力可言,一點點使用上的不便都會讓他們放棄嘗試。
系統要干凈,不要裝游戲和其他東西,理由同上。如果一定要用平板娛樂,條件允許的話,建議用另外一個平板或者爸爸媽媽的手機
要選一個聲音大點的機器,哈哈哈,理由顯而易見
盡量用一個高質量的,大小在8寸及以上的屏幕,手機還是算了,兒童眼睛聚焦的能力弱,太小的屏幕對眼睛不好
使用前先調整屏幕角度,屏幕亮度和環境光,注意小朋友的使用姿勢,不要連續使用,全天也不要超過一個小時,畢竟,這些都關系到視力保護。
安卓系統和蘋果系統都有很多類似的APP,要選能發聲的,會念出字、詞語和句子的,有顯示相應情境圖片的APP,至于激勵系統,筆畫筆順顯示什么的,現階段都不重要,小小孩不吃這套。
- 如果一定要推薦APP,我推薦“學前識字600”,安卓系統的,這么多年過去了,也不知道還在不在,應該有很多新軟出來了吧……
關于識字的注意事項:
1.在他們表達出對文字符號的興趣之前,不要過早的接觸文字符號,尤其不要強制提前學習,這是不科學的,不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
2.在我的經驗中,在文字符號敏感期最好不要接觸拼音符號,讀音的時候可以嘗試拼讀,但是這個時期引入拼音符號會干涉他們對文字符號的理解。尤其是那種有形象輔助記憶的拼音掛圖,這個毫無必要,這個時期是兒童機械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根本不需要什么形象輔助或者聯想輔助記憶,就像他跑的正歡,你非要給他塞根拐杖一樣。(純屬個人經驗,僅供參考,還請專業人士斧正)
最后,我想說,小孩子不可能去靠幾節時間有限的早教課,或者看幾張《幼兒識字》動畫片光盤來完成認字的,父母的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真實的生活才是成長的主陣地,認字,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一個自然成長的過程,千萬不要強迫他們去認字,如果他們沒有表現出興趣,可以引導,但是千萬不能強化訓練,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正面臨自我意識萌芽,構建獨立自主的自我意識的成長過程,本身就已經足夠艱巨了。
章節3完。
預告:下一節是關于繪本的理論和實踐。
包括繪本的作用和意義,如何選擇繪本和繪本的用法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