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延和楊儀,這一文一武是蜀國中期的兩大棟梁,諸葛亮生前,在軍務方面最倚重的便是此二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家似乎都覺得魏延天生反骨仔,所以諸葛亮很不喜歡他,但在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對魏延的倚重程度絲毫不比對楊儀少。
可惜魏延和楊儀就是尿不到一個壺里,兩人勢同水火。文武不和,國家不寧。諸葛亮生前對這種局面一籌莫展,他非常器重這兩人的才華,可是文武不和,只能盡力調和矛盾,小心翼翼地施展平衡術。
這種平衡在諸葛亮死后卻立刻被打破。因為諸葛亮臨死前犯了一個錯誤——這個錯誤非但斷送了魏延的性命,還把這員悍將牢牢釘在了“反骨仔”的恥辱柱上。
-2-
那是公元234年10月,五丈原。第五次北伐依然毫無進展,諸葛亮的生命卻走到了盡頭。臨死之前,諸葛亮特地招來了包括魏延在內的軍中要員,當著所有人的面把北伐大軍的指揮權交給了魏延,同時叮嚀道:“我死之后,千萬不要發(fā)喪,大軍要如同我生前一樣,緩緩退入漢中。”
也就是說,在大軍退入漢中之前,對外依然宣稱諸葛亮統(tǒng)帥全軍,魏延的臨時統(tǒng)帥身份不能公開。
正是甚至算不上錯誤的這個錯誤安排,送掉了魏延全家的性命。
接到命令后魏延立刻接管了整個北伐軍團,并且嚴格遵循諸葛亮的遺囑,名義上所有軍令依然來自于諸葛丞相,而魏延則成了“影子統(tǒng)帥”,只有楊儀、姜維、王平、費祎等少數高級將領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即使在司馬懿追來后魏延也沒有露面,而是像往常一樣由姜維和楊儀二人出面指揮大軍。
楊議對此恨地牙癢癢,再也沒有什么事情比眼睜睜看著討厭的家伙踩到自己頭上更加讓人難以忍受了,最可恨的是,楊儀一直相信自己將是諸葛亮的接班人,沒想到搞了半天諸葛亮居然欽定了魏延這個老匹夫!
當然,諸葛亮其實并沒有打算把衣缽都傳給魏延,他只是把軍權暫時交給了魏延,而行政權的繼承人諸葛亮另有人選——很遺憾,那個人依然不是楊儀。
失望與憤怒交織在一起,楊儀的眼中已經能噴出火來,如果有機會,楊儀恨不得親手摘下魏延的腦袋。
像楊儀這么聰明的人,如果想做一件事永遠不愁找不到機會——機會很快就來了。
當北伐大軍走出秦嶺棧道,退入斜谷道口的時候,魏軍的威脅已經徹底解除,魏延決定立即就地發(fā)喪,并且在發(fā)喪期間向三軍公開宣布諸葛亮生前對自己的任命。
這是魏延犯下的一個小小錯誤。
事實上,這也只能說是一個不是錯誤的錯誤,魏延的安排從軍事上講沒有任何問題,只是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已經和楊儀陷入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中。
這個安排正好給了楊儀千載難逢的機會。
-3-
楊儀立刻糾集了自己的黨羽:王平和馬岱,三人經過連夜的密商,決定使用最野蠻最粗暴的方式奪權:突襲魏延本部軍馬,誅殺魏延。
楊儀在軍中威望很高是頂級智囊,王平統(tǒng)帥的無當飛軍和馬岱統(tǒng)帥的西涼騎兵都是蜀國最精銳的部隊,不管從人數還是戰(zhàn)斗力上都比魏延本部兵馬高出許多。
其次,全軍在開闊地褒口為諸葛亮發(fā)喪時,必然聚集一處,各營駐地相距不會遠,地形條件極易實施軍事突襲,就算魏延用兵如神也來不及應對。
最妙不可言的地方在于:根據諸葛亮的遺命,魏延一直擔任大軍的“影子統(tǒng)帥”,大多數人都還不知道魏延已經被諸葛亮欽定為北伐軍團的接班人了!
楊儀對時機的把握真是精準到令人不得不佩服的境界。
當魏延還在為諸葛亮的喪事忙碌,打算忙完這些就公開自己的統(tǒng)帥身份,但他不知道死神已經偷偷降臨。在一個毫無預兆的午后,王平的無當飛軍暴起發(fā)難,像魏延大營發(fā)起了突然進攻,同時還齊聲高喊“魏延要領軍叛國投敵。奉丞相遺命可得而誅之!”
魏延的兵將們果然措手不及,立刻發(fā)生了大潰敗——沒有誰愿意自己人打自己人,尤其是對方還宣稱魏延是叛國賊,軍心瞬間就散了。
魏延帶著還忠于自己的士兵且戰(zhàn)且退,由于他是前鋒部隊,在部署上更接近北方,所以魏延的撤退方向也是朝向北方魏國本土的。
這是魏延犯得第二個不是錯誤的錯誤,楊儀迅速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看吧,魏延打算投敵!
但魏延已經顧不得這些了,他用最快的速度擬好一封奏折,派最可靠的親兵快馬發(fā)往成都,將今日之事上奏給后主劉禪,與此同時,楊儀的奏折也已經上路,內容恰好跟魏延的奏折相反。
在無當飛軍的迅猛攻勢面前,魏延很快就撐不住了,部隊徹底被打散,魏延終于撐不住了,于是,他選擇了拋下部屬,跟幾個兒子騎上快馬向漢中方向逃亡。
這時候就該馬岱出場了,馬岱精銳的西涼騎兵撒開大網,展開地毯式搜捕,終于在漢中的虎頭橋旁追到了魏延。
此時的魏延,迷惑,憤怒而絕望。他始終不明白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為什么自己會遭到突然襲擊,為什么王平馬岱會對自己反戈相向,為什么他們宣稱自己要投敵叛國?
馬岱沒有功夫跟魏延解釋,他指揮著騎術精湛的騎兵將魏延緊緊包圍,然后將弓拉滿,瞄準了魏延……
魏延到死都沒有弄明白,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錯。
-4-
當馬岱把魏延的頭顱送到楊儀面前時,楊儀居然神經質一般地爆發(fā)了,他一把搶過頭顱狠狠摔在地上,又在上面使勁踩踏了一番,一邊踩一邊罵:“賤貨,你還敢跟我過去嗎!”(庸奴!復能作惡不?)發(fā)泄完之后,楊儀依然覺得不解恨,又派人到漢中,將魏延三族全部夷滅,斬草除根。
可憐魏延一代名將,征戰(zhàn)一生,卻死的如此不明不白!而楊儀此舉,也打破了蜀漢權力場上只斗爭不殺戮的先例。
幾天之后,楊儀和魏延的奏折同時送到了成都,面對兩位重臣兩封截然相反的奏折,劉禪陷入了羅生門式的震驚中,立刻派蔣琬去前線調查情況,可是蔣琬還沒走多遠,前線再一次傳來消息:魏延已經死了,楊儀正率領軍隊向漢中方向撤退。
魏延死了,所有話語權都在楊議的手中了,更何況楊議也的確把大軍安然無恙地帶回來了,所以成都方面再也沒有追究這件事情,等于坐實了魏延謀反的大罪。
所謂成王敗寇,便是如此。
直到幾年之后,隨著楊儀失勢,事情的真相逐步被揭露出來,但這時候,已經不可能替魏延平反了,因為這個冤案涉及到太多蜀國高層,一旦推翻之前的定論,抽的不是楊儀的耳光,而是整個朝廷的耳光。
于是,在蜀國的史書上,故事變成了這樣:諸葛亮臨死前與楊儀、費祎、姜維等人密謀讓魏延斷后,并且下令如果魏延不從命,大軍便不管他自己走。而魏延聽說自己被諸葛亮排除在核心團隊之外后怒不可遏,竟然甩下大軍自己南歸了,還燒毀了棧道,楊儀率領大軍走小路,夜以繼日行軍,終于在斜谷道口追上了魏延,想不到魏延竟然發(fā)難攻打楊儀,幸虧王平大喊了一生: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們難道想造反嗎!于是魏延大軍鳥獸散,而魏延本人也在逃跑過程中被誅殺。
在這個記載中已經放棄了楊儀對于魏延投敵叛國的指控,但依然保留了魏延的罪人身份。更不幸的是,這個故事經過加工后又被羅貫中寫入《三國演義》。
從此,蜀漢最后的名將被死死釘在了恥辱柱上。
-5-
幸好,在裴松之引注的魏國史書《魏略》中,記載了另一個故事,一個更接近真相的故事:
諸葛亮病,謂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fā)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zhàn)軍走,追而殺之。
這個故事被埋藏在正傳之外,也被排斥在《三國演義》之外,所以,魏延,這位蜀國中期唯一的名將,諸葛亮欽定的北伐軍團接班人,比姜維更有資歷接管蜀國軍權的重臣,就這樣憋屈的死了。
只能在歷史和民間留下了一串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