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半年的團隊管理工作中,感覺到一些入職兩年左右的同學,慢慢開始出現一些困惑與迷茫。這些同學中有工作了七八年左右的資深同學,也有應屆畢業入職兩年左右的新同學。回首自己以前的工作經歷,似乎也有過類似的困惑與迷茫階段。從團隊中同學的階段性溝通結果來看,確認了我的判斷,這也讓我意識到,這可能是個普適性,而非個體性問題,且與工作經驗的時間長度沒有太強的關聯關系。
為什么剛好是兩三年?
我個人的理解是,人的行動在很多時候大體是有兩方面的驅動力促使的,也就是外驅力與內驅力。
外驅力可以是外部的工作壓力、非熟悉事物的吸引力等;而內驅力可以是自身的長期興趣、自我成長的渴望與需求、實現長期成長目標的信念等。
如果在某個階段外驅力逐漸減弱,而內驅力又顯得動力不足,那么這個階段就多半會出現困惑和迷茫。
那為什么這個階段剛好發生在一份工作做了兩到三年的時候呢?下面用戀愛結婚的過程來做個類比,談談我個人的一點理解。
第一年的工作就像戀愛期。
一開始時,新加入一個團隊,所有人與事你都不熟悉,這個時候你的外部壓力比較大,工作本身會逼著你,也要求你盡快熟悉工作上所有相關的事情。這個階段的日常工作是蠻有壓力的,但是基本上也是非常充實的。慢慢地,隨著對產品的逐漸熟悉,你可能也會好奇和想了解產品更多的實現細節,這時候好奇心與求知欲多半會驅動你了解更多。
所以這個階段就像戀愛期,因為和對方不熟悉,因此有緊張感,也有好奇心。
第二年的工作就像新婚期。
如果你工作做得不錯的話,在經過一年左右熟悉與實踐后,你可能在團隊中會慢慢樹立起自己的威信,也逐步會有話語權,你的價值感與個人存在感會逐漸加強。你的影響力可能也會逐步延伸到團隊的外部,你會因這種那種的原因,認識到更多的同事,了解到更多的項目,以及他們的一些相關實踐。
這個階段就像新婚期,就像之前你追了好久的妹子,現在終于和你結婚了,其成就感自然不言而喻。
但是問題來了,你逐漸發現周圍該認識的人基本也都認識了,自己手上負責的項目也能應付自如了,突然間感覺自己成長慢下來了。這是因為,從一個項目上來看,它自身所能承載的知識面和需要的技能點總是有限的,必定在一個有限的范圍之內,而在第二第三年的時候,就很容易達到這個范圍的邊界。這個時候,你的外驅力可能會逐步消退。
如何消除迷茫與困惑?
上面也提到了,產生迷茫與困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外驅力消退的同時,內驅力不夠。我相信大部分同學對自我成長的渴望與需求總還是有的,其內驅力真正不夠的原因,個人覺得主要是缺少一個長期的成長目標,這個目標大致要長到你三五年之內不大能觸碰的到。但問題是,怎么制定這個長期目標呢?內容應該是什么呢?制定長期目標之所以困難,可能是兩方面原因導致的:
1.意識不夠,可能之前沒有想過自己產生迷茫與困惑的本質原因。
2.認知不夠,當前的認知還不足以支撐制定更長期的目標與計劃的能力。
如果是意識不夠,看到這里,或許可以抽點時間,思考一下自己個人迷茫與困惑的真正原因。
如果是認知不夠,那多半是關注與掌握的知識不夠。
認知的深度決定著視野的廣度,你會發現自己懂得越多的時候,也就會逐漸意識到自己懂得越少。
可能有人會說,朋友圈轉載的技術文章,技術類公眾號,InfoQ,知乎,36kr,分答等等,自己都會經常關注與學習的,怎么就成關注與掌握的知識不夠了。或許問題也就在這里,關注的東西或許太多了,不夠專注與垂直。知識的泛化會讓我們自己覺得什么都知道一點,什么都懂一點,但是好像也就那么一點。這些一點點之間沒有一定的連續性,形成不了所謂的知識體系,因此也就不足以構建我們對某一方面更深度的認知。我們或許也沒怎么想過自己職業發展的長期目標,相應地,也就沒怎么想過這些關注的信息和這個目標究竟有多少的關聯性。
最好還是基于自己所在的產品與項目,畢竟這塊業務與實現自己最熟悉。多關注一些同類型的產品在做些什么,這類產品最終發展形態是怎么樣的,他們的技術實現又是怎么樣的,他們的研發流程是怎么樣的,又有哪些好的技術與流程改進措施;多看看一些相關的技術書籍,畢竟書籍的知識體系是比較完備的;多關注一些自己優秀的同行或者前輩,了解一下他們都在做些什么,他們又是怎么成長過來的,有機會的話,也可以溝通交流一下。
當這塊垂直類的知識掌握得越來越多,加上自己制定好的一個長期目標,基本上就可以梳理出一個自己的職業發展所需的技能圖譜了。剩下的事情就是在這個圖譜上查漏補缺,分階段有針對性的學習和實踐相關的技能點了。
最后,在前進的路途上,再奉勸一下,控制你的好奇心,收斂你的求知欲望,因為這是一個信息與知識爆炸的時代,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新的技術信息的干擾,走著走著就容易偏離原來大的方向,結果就是,到時候就又該困惑和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