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朱自清說,讀這本書如入寶山,你絕不會空手而回。先生絕對所言不虛,他還為朱光潛的這本書作序,在序言中更是高度評價這本書的價值。“兵在精而不在多”——這本只有不到6萬字的小書,用曉暢凝練的文字指給我們一條認識美學“簡捷不繞彎的道路”,讓我們在文藝這條路上“不至于彷徨在大野里,也不至于彷徨在牛角尖里”。
從實用的角度看,這本書真的是性價比極高的寶藏,短短數語,讓你恍然大悟,少走許多彎路,雖然實用的態度是作者在“談美”的時候告訴我們要避免的態度。從美學的角度,這本書更是簡練自然,引用詩文恰如其分,她本身就像一件藝術品,百看不厭。
如何欣賞美?如何創造美?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錯誤?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天才與靈感的關系?如何擁有藝術化的人生……等等這些問題都能在文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任何事情,如果不入門,就享受不到真正的樂趣。我要感謝通過簡書平臺遇到了尋虎老師,《談美》這本書也是在老師的推薦下讀的。入門可以很簡單,有時候僅僅是一本書。入門也可能很麻煩,譬如我讀了將近一年的各類文史哲的書才驚覺,原來我此前連美或藝術的“門”都沒進。讀了《談美》,我由衷覺得幸運,從此不必在文學藝術的門外懵懵懂懂、東闖西撞了。無疑,這本書是帶我領略文學和藝術之美的入門書,也是關于美和藝術的啟蒙書。
此前,在我通俗的認知里,對于美、藝術這類事情的想法大概和許多人無異,以為只有那些所謂的文人墨客、專家學者、專業藝術家畫家才有資格、或者“閑心”去研究吧!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哪有閑功夫“附庸風雅”!
這本書的落款是1932年夏天,萊茵河畔。百度一下朱光潛先生的生平,了解到他于1933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的教授,在文藝領域的造詣很深。很難想象這樣一本“談美”的書竟然寫于戰火紛飛的年代。按照我先前的邏輯,在這種特殊年代,像作者說的那樣,青年人們應該更需要“八寶飯”,而不是“談風月”。可我大錯特錯了,恰恰是這樣一帖“清涼散”在當時乃至以后的許多年不知道撫慰了多少破碎絕望的心靈。
身體饑餓了可以飽餐一頓,這是人的本能。精神饑餓怎么辦?不是人人都知道怎么烹調一份精神美食。這本書給出了答案,同時給出了通俗實用的方法。諸如“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如何免俗,如何領略趣味,區分了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還有藝術不應當是抽象的等等。我不打算一一總結概括,我更想你也去真正地、慢慢地讀一讀這本書,真正了解什么是美,怎么欣賞美,怎么創造美,這樣才能吃得下今后的一頓頓精神盛宴。并且我一直認為,只讀總結概括類的所謂“干貨”這種做法本身也與“先生所談的美”背道而馳。那是一種想走捷徑的“功利”的想法,“美”卻需要我們“慢慢走,欣賞啊!”,不需要什么捷徑,而是“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美,恰恰是在那曲徑通幽處啊。
如果必須說一點具體內容,有一個原則和方法對我啟發最大。大意是美和實際人生應當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一方面是從“實用”的世界跳出來,實用的態度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惡,而不能見到事務本身的美。另一方面,太過身在其中,容易受實際問題的牽絆,就無法有“欣賞”的心態。這也給我一種面對人生痛苦的啟發,當我們對一些問題實在想不通,走入死胡同,痛苦悲傷找不到答案的時候,不妨暫時跳出來,強行拉開一定距離,縱使暫時欣賞不到所謂的美,那也能保持心靈的平靜和健康。“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經驗放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感盡管深刻,經驗盡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從這里,我體悟到自己以前的文字或許有這個問題,“真”有余而“美”不足,有時候太過投入,富有真情實感的文字興許能打動人心,但似乎缺了點兒撫慰人心,滋養精神的效果,這樣的文字就稱不上“美”了吧。
如果說那個年代“談美”太緊迫了,我以為當代“談美”更緊迫。國泰民安,人們衣食無憂,沒有戰爭和饑餓奪走人的生命,卻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動選擇結束生命。越來越多的人抑郁,越來越多的人焦慮,我們的心時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心靈已極度干涸,到了一種疾病衰老的狀態。我們在著急,追著趕著,卷著,將一切人事物都十分功利地劃分為“有用”和“無用”,卻獨獨忘了靜下來欣賞。奪去我們生命的不再是戰爭、饑餓、災難,而是無形的東西——抑郁、焦慮、壓力等等。我們太需要精神的凈化和心靈的滋潤了。
不要把美看得太高大上,她實際像一日三餐一樣平凡且必需,沒有那么高不可攀。不要讓自己的精神饑渴太久,只需要你騰出一小塊兒地方愿意走進來,你就找到了人生一種極致長久的幸福,她能長久滋潤你的內心,不同于普通娛樂活動的麻痹作用。“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美不是附庸風雅,只是我們必需的精神食糧而已。
《談美》——每字每句都甘之如飴,先生在談美,這本書本身也很美。最后摘錄先生的一段話,與君共勉——“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