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學時,我們宿舍六姐妹關系一直都不錯。
可上大四后漸漸的不那么融洽了,最突出的是我們五個都有意無意的排斥小佳。
其實我們之間也沒有什么大的矛盾,只是由于彼此對同一事物看法不同而已。
大學女生宿舍經常有臥談會,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宿舍的女孩們躺在被窩里聊天,涉及各種話題。
到大四面臨著畢業走上社會,我們經常談到就業、擇偶的問題。
就在那段時間發現小佳與我們五人的觀點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在擇偶問題上,我們五個都認為兩人只要有愛情,其他什么都能可以忽略,所謂有情飲水飽。
而小佳則認為對方的經濟條件也很重要,甚至與感情一樣重要,她認為沒有物質基礎的婚姻如同空中樓閣,不會幸福的。
就因為這些不同的觀點,沒有經過生活磨煉的我們覺得她勢力拜金,碰巧小佳剛和談了兩年多的男友分了手,這更印證了她是拜金女的事實,漸漸的我們都疏遠她了。
可后來當那幾個青澀姑娘都走進婚姻時才知道經濟條件的重要性,忽覺當年的小佳并不是拜金,而是看問題比我們更理性、更客觀。
認知水平的差異讓我們沒能友好相處,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一個成熟的人不會以一點否定一個人,因為撇去缺點,小佳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卻以自己認為的缺點否定了她。
可小佳并沒有因為我們的態度改變自己的觀點,她還是保持著自身的標準,現在看來這大概是多年以后漸漸與我們拉開差距的原因。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高,越不在意誰或者多少人同意或反對她的觀點,擁有多面思考的能力。
可以客觀看待和衡量自己和事物,因而能做出更有利的選擇,擁有更長遠的追求,因此可以過上更高層次的生活。
02
電視劇《歡樂頌》中的安迪,高智商,高顏值、高學歷、高收入、獨立理性,但她知道自己的弱點。
她能客觀的從其他幾個和她不在一個階層的女孩身上找到各自的優點,并保持謙虛欣賞的態度向她們學習。
她發現:邱瑩瑩勇敢、坦率;關雎爾踏實、有教養;樊勝美通世故、有擔當;曲筱綃通透、機靈。
她總能看到別人的可取之處,這就是她高認知的表現。
而有的人恰恰相反,只看到了別人的缺點,而忽略了優點,斤斤計較,自傲自大,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消耗掉自己。
約翰·費恩曾說過:“大多數玩家從被群體接受或者從對群體的歸屬感中得到快樂。然而,好的玩家從他應付游戲里各種局面的能力中得到快樂。”
03
小姨家的表妹媛媛今年大學畢業,可家里人為她的工作愁白了頭。
從7月份畢業到現在媛媛已換了兩家公司了,不是嫌加班太多,就是嫌工作環境太差,總之兩份工作均與她理想中工作相差甚遠。
她理想中的工作是工資高、不加班、環境好、穩定、人情簡單......
姨夫苦口婆心的勸她: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工作,即使有,也輪不到不完美的你呀。找工作關鍵是要先想明白自己想從這份工作中得到什么?把那些頂重要的、重要的和次要的排個序,然后照著這個順序去找,滿足自己認為重要幾項的工作就是好工作,而那些對于你來說是次要的東西完全可以舍棄或妥協。
比如,你最看中錢,那就奔著高工資的找,至于是否加班、工作環境怎么樣就不能太在意了;
如果你看中個人發展,那就找個朝陽行業的好企業,從基層崗位干起,即使開始工資很低也不要緊;如果你追求穩定清閑,那就努力進入體制內,至于十年后是否還是原地踏步就不要在乎了;如果你想自由自在,你也可以做自由職業,那你就可能吃收入不穩定之苦了,總之人不能什么都想要。”
可媛媛就是聽不進去,固執的認為只要自己慢慢找,慢慢試,總能找到各方面都滿意的工作,還舉出好幾個她的聽過的見到的例子,這讓大家很無奈。
認知越低的人越不現實,就像表妹有極其脆弱的完美主義傾向,特別固執。
他們不懂正反兩面看待事物,他們只能看到他們想看到的那部分,因此主觀的認為事情就應該是他們認為的那樣。
04
過年回老家到鄰居家的大爺家做客。
吃飯時大娘給不滿兩歲的孫子喂食粉條(粉條是北方農村一種常吃的食物,是用土豆淀粉與明礬制作而成的),我提醒大娘說,以后別給孩子吃粉條了,粉條中的明礬對小孩子的智力發展不利。
大爺很不屑的說,凈窮講究,村東老高家的兒子不也是吃粉條長大的,人家也沒有傻了,還當了區長呢。
聽了大爺的回懟,我知趣地閉了嘴。
鄰居家大爺就是那種無知而偏激的代表,這類人特別迷信特例,而且可以熟練地運用身邊的、道聽途說的特例來反駁你。
比如你說父母要以身作則才能教育好孩子,他們立馬會找出一個父母不成器而養出好孩子的例子;
你說不要熬夜戒煙戒酒對身體好,他們肯定會找出一個天天熬夜、喝酒抽煙而長壽的例子。
一個人的認知模式,也是我們對外部客觀世界的心理反應方式,認知越低的人越偏激,越難接受新觀點新事物。
而認知高的人則會辯證看待事物,他們不走極端,不會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05
羅振宇曾說過:“判斷一個人的認知水平的高低,有兩個簡單的標準。”
第一,看他在談論一件事的時候,能夠熟練地運用多少概念工具,越多越好。
第二,看他在評價人的時候,能否少用概念,越少越好。
他認為,在論事的時候,要盡可能多用概念。 因為概念可以貫通事物,能舉一反三。
但是知人就不同了,評價人的時候,重在能區別對待,就事論事,能根據具體的場景形成具體的感受,恰恰不能多用概念。
比如,什么他們北京人如何,他們猶太人如何,這就是思維上的偷懶,用一個標簽來涵蓋一切。
同事小馮有這樣的思維誤區,喜歡將人以地域來劃分,她經常說某某地區的人愛騙人,某某地區的人素質低,某某地區的人窮。
以前不明白她為什么總是這么偏激的,現在才知道是她的認知水平限制了她對人的客觀全面的判斷,這種以偏概全的思維習慣,就是認知較低的表現。
同一個事情,有人可以客觀全面的看待,有人就只能主觀的、固執的、極端的看待,其實這種差異就是認知水平高低的不同體現。
認知水平高的人,善于用多元化的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更客觀,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不被別人所左右,因此判斷能力更強。
而認知低的人分不清現實與幻想、客觀與主觀的區別,活得不明白,更容易焦慮。
人與人的區別,不在于智商,而在于認知,在于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看自己,看他人。
看法不同,觀點不同,你的行為也就不同,產生的結果自然也不同。
懶惰與勤奮,學習能力強與弱,消極與積極,樂觀與悲觀,其實都是不同認知層次帶來的不同行為和結果。
不過慶幸的是,人的客觀、理性是可以不斷成長的,我們要積極訓練培養,以便讓自己進入更高認知層次。
查理·芒格曾經說過:
如果你把自己訓練的更加客觀,那么你在考慮事情的時候,就能夠超越那些比你聰明多的人,我本人就是證據。我是祥龍叔。微信liuzx12366歡迎與您分享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