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教育、談教育,或許會有不少的“埋怨聲”,的確如此,現行的教育存在不少的弊端,如教育體制不夠健全,如教育的形式化日趨明顯……
但是,“觀眾們”有沒有從教育發展的整體權衡一下優劣得失?中國教育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甚至用很短的40年走過了資本主義國家用很長的幾百年才完成的路。
問題的存在有其基本的合理性,沒有矛盾就沒有發展,這是人類發展不可違背的真理。由此,教育問題也就有了其存在的必然,面對這樣的問題關鍵在于教育者用什么樣的心態去“應戰”?用什么樣的智慧去奮進?
或許,埋怨是大眾化舉動。怨天,怨地,怨家庭,怨學校環境,怨越來越走下坡路的學生養成,唯獨就沒有怨自我。
教育者原本就是教育的局中人,作為教育的“主持人”面對自已的“局”中產生的問題不怨自己,反而怨起了他人。這是何等的可笑!
或許教育的某些體制,或許學校的有些管理,確實讓教師們無可奈何,甚至喪失信心。但是,就這樣束手無策,就這樣退縮、逃避并放棄了嗎?
當面對問題采取的回應是“束手無策”,是“退縮、逃避”甚至“放棄”的時候,教育的更好發展就沒有了解數。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回應會很快傳遍開來,“感染”上更多的人。于是,大多數人只會在“局”中消極地施展著“才華”,除了尋找客觀因素,他們再也想不起自我主觀的不努力因素。
埋怨和僅僅“怪罪”于客觀因素,對于解決教育問題是無濟于事的。孔子的為己之學,把一個民族的目光,社會榮辱的責任,從關注他人、關注上位者轉變到關注每個個體的自身上;孔子的仁學,把人的目光,從關注世界,轉變到關注自己的內心。然后再由內而外,從改造自身開始,來改變社會。這就是個體的威力,這就是遇事從自身出發的優勢,這就是教育人遇到問題首先應該明確的思考點。
學生的基礎越來越差,這是事實;學生的養成教育越來越不理想,這是事實;學生越來越難教,這也是事實。但是,扭轉這一切要靠誰呢?作為局中人不主動站出來“承擔”,還能把這些責任推給與教育無關的第三方嗎?當然,也有家庭、社會方面所致,但引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也是教育者的職責所在啊。
教育事業從學校開展到家庭、社會,這是社會發展對教育的新需求。一味地固守在學校閉門教育,與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分割開來,不愿意承擔學校之外的教育任務,反而給學校教育帶來極大的“先前性”影響。
舉個簡單作為學校教育者進行家訪時針對家校共育的問題可以溝通、指導,這就是從事“家庭教育”。這樣的舉動越多,不就越來越能循序漸進地教育好學生了嗎?然而,在我們的現實教育中,開展這樣的教育是那么的被動、那么的不情愿。缺少了與家庭的溝通,缺少了家庭的支持,結果當然也就自己阻礙了自己的事業的發展。
每每在教育中遇到困惑,我常常回想起教育學者謝云的這一句共勉的話:“我們還不先進,但能做到先行;我們不是哲人,但有自己的思考;我們不能扭轉季節,但可以營造局部的春天;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但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我們也許還不優秀,但正走在通往優秀的路上。”這樣的勉勵激發著我前進,指引著我走向更好的未來。
前行的路難免有些荊棘,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正因為山峰高邁,才需要我們不息攀登;正因為道路險遠,才需要我們不斷跋涉;正因為教育艱難,才需要我們不懈堅持。教育的復雜,決定了我們的尊嚴;教育的艱辛,決定了我們的價值。我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因為中國教育的發展史告訴我們:教育的變化正在發生,教育的美好已經出現。埋怨只是自欺欺人的推責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