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夜
2018年6月24日,凌晨。
廣州,小雨。
這天,家在連州,人在廣州打工的玲姨,女兒高考放榜。
屋外,雨點滴滴噠噠。
屋內,玲姨來回踱著小步,搓著手,等電話。
“鈴鈴鈴……”
手機響了。
女兒:媽,查到成績了。
玲姨:怎樣?
女兒:比我自己預計的多了幾十分。
玲姨:哦?
不由自主聲音一抬,眉毛一揚。
女兒:原來算的只有250幾分,現(xiàn)在查到308分。
哦……
“鈴鈴鈴……”
又一通電話。
梅姨:阿玲,你女兒成績怎樣?我兒子比預計少了20幾分,唉。
玲姨:還沒查到,你兒子到底考幾分?
梅姨:才547,你知道,他成績本來就一般。
玲姨:500幾很高了……
掛斷電話,玲姨滿心苦澀。
梅姨和玲姨是同學,梅姨也在廣州打工,兒子從小帶身邊在廣州讀書。
兩人孩子讀的高中,在廣州和連州都屬中上水平,兩個孩子成績也是年級的中上水平。
都說,城市和農村教育水平差距大。
這種軟實力的差異,平日無法具體衡量。
直到統(tǒng)考,才從分數(shù)上赤裸裸地顯示出來。
大城市的孩子,一直在奔跑
每到高考報志愿,北京考生都習慣性被全國人民拉仇恨:
“北京400分就能上清華、北大!”
“北京985名額多到爆炸!”
“……”
姑且勿論,全國人民“有目共睹”的“高考簡單,錄取分低”有謠言之嫌。
貴為“北上廣深”之首的帝都之子,北京孩子所生長的環(huán)境,所經歷的成長,所承擔的壓力,跟所有的大城市都拉開了差距,更不要說廣大農村。
跟所有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一樣,他們從出生就開始奔跑。
大城市給了孩子奔跑的環(huán)境
2015年,美國華盛頓的中國研究中心下屬機構發(fā)布了中國大陸500所小學的最佳排名榜單。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排名第一位,中關村第一小學排名第二位,人民大學附屬小學排名第六位。Top10的小學,北京占了4所,top50北京占了7所。
其余學校全部位于大城市。
眾所周知,國外最看重孩子的素質,這份榜單就恰恰說明了大城市的資源優(yōu)于農村,而北京資源又是全國領先的。
北京名校招收的老師一般是清華、北大碩士博士,部分名牌海外大學歸來。即使普通學校的老師,從985、211畢業(yè)的優(yōu)秀生俯拾皆是。
校園之外,跟所有的大城市一樣,北京的課外班匯集了一大批高學歷,對教育有熱情的年輕人,國奧隊員、國際大專辯論賽辯手、ACM程序設計大賽獲獎者……
校外培訓班,一門門課程讓你腦洞大開,一個個老師身懷絕技,從數(shù)學到辯論、從英語到編程……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里只有你不想學的課,沒有你找不到的老師,只要你愿意學,靠譜的老師排隊在等著你。
身處這樣優(yōu)越的教育資源中,孩子有了奔跑的環(huán)境。
大城市給了孩子奔跑的壓力
我的一位大學同學,北京某上市公司高管,女兒三歲在京上國際幼兒園。
今年暑假,女兒隨外婆回廣州。幾個月前就開始打聽,廣州哪里有全英文的暑假托管,理由是:“不能放個暑假,回學校就不會說英文,連朋友都交不到。”
是的,在大城市,“雙語寶寶”不過是標配,小學生能暢讀哈利波特原版不是特例,很多孩子的英語水平高到令人咂舌。
仍以帝都為例。
北京的孩子許多都在學劍橋MSE系列的五級,考KET,PET,F(xiàn)CE,CAE和CPE。
許多孩子小學六年級前都能考過FCE。
FCE是什么水平?——是達到超過大學英語六級的水平。
更可怕的是,還有一些學生能考過CAE。
CAE達到什么水平?——相當于在英美等英語國家出生小孩閱讀科技文獻的水平。
神一般存在的CAE,北京每年有100多個孩子可以達到。
身處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孩子不由自主跟著奔跑。
大城市給了孩子奔跑的信心和勇氣
農村長大的孩子,從小身邊就有“標桿”,“標桿”是考上名牌大學的孩子。
普通城市的孩子,心目中也有“標桿”,“標桿”是清華北大。
但大城市的孩子,心里沒有“標桿”,他們的身邊一山更有一山高。他們更關注自己成長,而不是為了某個“標桿”去急功近利。
北京一個優(yōu)秀孩子是這么說的:“高中最大的成長,就是對身邊牛人、牛事的閥值提高了。周圍的牛人出多了,有IMO滿分金牌,有未畢業(yè)就有獵頭發(fā)來工作offer的,有領導力組織力全面碾壓旁人的,還有眾多各方面全面發(fā)展的學霸。跟這些牛人混熟之后,就少了很多對高大上事物的敬畏感,反而能更好的看到本質,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教育圈里有這樣一個說法,同樣是考上北大的文科生,大城市來的學生能對國外的名著、作家侃侃而談,而小城市、農村來的學生只能對課本指定背誦的段落倒背如流。
此前看過一檔節(jié)目,一電視臺請了幾位高考狀元給學生開講座。其中一位來自河南某地,一位來自廣州。
河南狀元戴著啤酒瓶底鏡片,一字一句念著準備好的稿子。
他講述自己如何刷題,如何熬夜苦讀,如何不負父母期望。而他的大學生活,過得似乎并不輕松。
廣州狀元是個漂亮的女孩子,輕輕松松出口成章。
她全程沒有講自己如何備戰(zhàn)高考,講的是她如何“幸運”,無意中成了狀元。
關于高考,她的觀點是不要太在意,不要壓力太大。
她更多地是分享自己高中時期去參加實習、外地旅行的趣事。她的大學生活依然是舉重若輕。
這樣博聞強識、見多識廣的女生自然使觀眾耳目一新。女孩毫不費力就通達、精巧地控制了觀眾情緒,贏得眾人的喜愛。
到了提問環(huán)節(jié),河南學霸無人問津,所有人都向女孩兒提問。
看著被冷落一角的眼鏡哥,我又一次感受到來自大城市和小農村孩子的差距。
同樣在奔跑,城市的環(huán)境,給了孩子更多的信心和底氣。
愛孩子,請把他留在大城市
羅振宇在《邏輯思維》中,曾大力提倡人們要留在大城市。
他認為人在城市最重要的是見識,而見識和個人是否聰明無關。
一個北京的小孩能夠在大街上識別各種名字的車,原因是自己小區(qū)地下車庫和國貿車展沒什么區(qū)別。
見識是給城市生活的人們最豐富的禮物。
他說,“年輕人在城市獲得的更多東西,最重要的是見識。其實見識跟經濟地位和聰明程度沒多少關系,和是否在大城市生活有關。
鄉(xiāng)村或者小城鎮(zhèn)并非沒有天才,而是天才也許永遠沒有辦法知道自己是天才。只有在能提供大量機會的城市,每個人生命中的種子才可能被激發(fā),被照耀,然后完成一次閃亮。”?
他所說的“孩子”和“年輕人”,并不是以戶籍區(qū)分的“有戶籍”和“無戶籍”的兩群人。只是代表在這座城市里出生和成長的所有孩子。
這也是大部分非城市戶籍的人口即便在城市買房、買車、讀書、醫(yī)療不占優(yōu)勢、處處受制也要留在大城市的原因。
大城市,是一個強者的天堂,弱者的地獄。
大城市雖然制度完善,設施優(yōu)越,但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除了有“關系戶”、“特長生”,同樣有更多的選擇和挑戰(zhàn)。
孩子在大城市豐富而復雜的環(huán)境中,學會努力學會堅持學會選擇,雖然成長的每一步都負重前行、步履維艱。
直到有一天,大城市的孩子走上了社會,領悟到自己明智的選擇的收益,通常會大于盲目的努力的時候。
父母和孩子才會明白,在人生的頭18年,在大城市這樣充滿選擇和資源豐富的環(huán)境下,只需要把“努力學習”這一條道從頭走到黑的時候,無論翻出怎樣的花樣,再難都是簡單的。
父母和孩子也才會明白,在大城市這樣充滿選擇和荊棘的成長環(huán)境下,一路摸爬滾打過來的孩子,相對于農村的小孩,人生已經領先了太多。
為人父母,與其拿著鞭子奮力驅趕著孩子前進,不如把孩子放在大城市的熔爐中,讓孩子與更優(yōu)秀的孩子互相陪伴,讓優(yōu)秀的老師牽著孩子的手成長進步。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過: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畢竟,你焦慮著眼前的茍且,滋養(yǎng)不出孩子的詩和遠方。
父母們,如果你們愛孩子,請把他帶到大城市來。
終究,父母不是起跑線,孩子所處的城市,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