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雕琢人生
朝聞道,夕死可矣。
原本是值得慶幸的事情。然而,事實卻非如此。
當然,筆者所說的道并非廣義的“仁義之道”,而是狹義上的“道理”。即大家通常所理解的:早上懂得了道理,晚上死了也沒什么遺憾了。(很偏頗的解釋,但為大家所廣泛誤解)
對于讀書寫作,最近有了一些新的煩惱。
自媒體時代,猶如淘金熱的浪潮,大家趨之若鶩,都想分一杯羹,唯恐落后分毫。相應軟件應運而生,與之偕來的是無數良莠不齊的粗制濫造。上至九十九,下到不會走,甚至連不會寫字的都可以白活幾句,因為手機填補了缺陷,語音轉換軟件讓一切變得沒有障礙。
機緣巧合之下,自己也搭上了這條自媒體的大船,日更,訓練營,被各種月入萬元的分享,各種大咖的現身說法刺激的心潮澎湃,讀書,寫作,日更,貌似看到了紅毯上意氣風發的樣子,看到了卡片上快速增長的數字,看到了簽名售書的宏大場景。
每個硬幣都有兩面。所得之處在于,跟隨這波浪潮對寫作重新拾起來希望,加上通過幾十萬字的練習,對于文字有了庖丁解牛般的唯手熟爾,不再如起初那般提筆無言,心中有物卻無法言說。然而,當自己信誓旦旦的要堅持下去的時候,卻發現雖然一直在寫,卻沒有長進,僅限于對文字的熟練,文章質量沒有質的提升,所有的認可都源于類似追捧或者互捧之類的點贊和沒有多少說服力的數據。
學海無涯,雖然有心寫文,然而卻始終沒有找到書山之路,看了好多書,有名著,有熱銷書,有簡書上的文章,然而卻總不能有太大提升。個人感覺,所有的書僅限于看,而非讀,只是數量上的疊加,對于寫作而沒有實質上的助益。
直到進入文淵初探之后,跟隨班長的導引,開始了閱讀經典之旅。有一種觀點就是:時間有限,為何不讀經典?讀經典書籍,看經典電影,聽經典音樂,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潛移默化,從經典中學習方法,積累知識。進而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起初跟隨閱讀《史記》、《詩經》、《經史百家雜鈔》、《大學》等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結伴而行,班長作為引路人,一路走來,歡歌笑語,氛圍融洽,大家都樂此不疲,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潛移默化之中,大家都有質的提升。
然而最近,問題又來了:雖然感覺已經上了正路,反而很糾結,知識儲備太貧瘠,讀書太少,面對這些經典,恨不能一日三秋,讓自己更快的閱讀掌握,一日三嘆,光陰似箭,又沒有足夠的時間閱讀。讓原本的那種欣喜若狂,變得焦慮萬分。
這種感覺,個人分析,或許是一種貪婪本性,就如同突然想要要減肥了,恨不得每天鍛煉十個小時,要考試了,恨不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時復習,要演講了,恨不得每天都有用之不竭的時間練習發聲……
這是一種有了目標之后的焦慮,一種非理性的妄求,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急功近利。
為何焦慮?為了不可得而過分渴求,為了達到一個目標,不能平心靜氣,而想一步登天,這種不切實際的欲望,才是焦慮的根源。
仔細想來,自己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蝸牛再慢,方向正確,終會抵達彼岸。想想那些還在南轅北轍,抱著泡沫心存幻想渴望通過彩虹橋的朋友們,難道不是已經領先了么?何慮之有?
從另一個方面看,適當的焦慮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注腳,合理的利用這種焦慮,把握好當下的分分秒秒,鋪就讀寫的扎實地基,盡情的吸收陽光雨露,徜徉在經典的海洋里,放眼未來,不管泡沫與否,世事變幻,心中有丘壑,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以不變應萬變,這才是學問之道。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遍觀林林總總,熱鬧非凡的自媒體時代,又有多少人單純是為了熱愛寫作而來?就像做生意一樣,為了賺錢為目的,永遠賺不得大錢,就像馬云那樣,為了人民謀福祉,卻賺的盆滿缽滿。或許讀書寫作也是如此,純粹一點,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已聞“正道”,剛剛上路,何必太著急,一以貫之,日有所進,日積月累,且看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