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特別辛苦,相信搬家的滋味搬過的人都清楚,真的太累了。此累不僅是指體力上的,更多是腦力上的,得在這個過程中不停做選擇:
1、這個東西新房子買了,干脆不要算了;不,東西沒壞,或許以后沒準用的上,把它帶上吧!
2、把之前搬家時打入冷宮的茶具套餐找出來了,趕緊換上;正在使用的淘汰吧?不,杯子都好著呢,把它帶上吧,萬一以后家里來了很多客人,還能派上用場。
3、孩子大了,這套玩具應該不會玩了,丟了吧?不,這里有些電子原件還行,說不定什么時候組裝別的玩具就用上了。
4、呀,我還有件這樣的衣服,都不記得了,算了,一直沒穿也沒什么,把它扔了吧;不,這種款式還是不錯的,說不定配我那條褲子挺好。
于是,150平的房子和80平的房子一樣,本以為強大的收納系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擁擠問題,事實觀念上不改變,家的面積越來越大,但空間卻會越來越小,就算住上別墅空間也同樣不夠。
我又想到斷舍離這個概念,是日本雜物專家山下英子提出的,說的是人與物品之間的關系;斷是斷絕,斷絕那些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少買。舍是舍棄,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多扔。離是脫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給自己創造一個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指出物品要用才有價值;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處于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自己需要的,能讓自己舒服的物品才有價值。
斷舍離告訴我們:不要做一個逃避現實、執著過去、擔憂未來的人。
之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從你和物品的關系看你的心智模式》,談到生活中斷舍離。我一段時間用斷舍離的方法整理房間,將很多閑置的東西放在“閑魚”上出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心理輕松了很多。
然而,我們常常不自覺陷入即念過去又畏將來的慣性思維。
念舊是人的本性,特別是老人家。在整理東西的時候,有一些過時的書籍,網絡時代早已將這些知識甩出幾條街,可它陪伴老人幾十年,給老人帶來一些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變化,它不僅是一本書,而是回憶。
我仍舊收拾出一套婚紗和禮服,這是我和老公一起買的。在我結婚時還比較流行租婚紗,我們卻極力贊成買,雖然只穿一次。與別人共用婚紗,總感覺對婚姻的態度顯得隨便。那個時候我就想著在家里做一個廚窗能把婚紗掛起來,隨時感受生活的甜蜜,一直未能如愿;但無論搬多少次家,我總會給它們留一塊專屬空間,那是一個女生的寄托與美好的愿望。
當然,這就是我的執念,即“所有權依戀癥”,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珍視程度大大提升,在“擁有”之后很難以割舍,對它有特別的“依戀”。哪怕有一天它其實沒什么用了,也會習慣的放在家里。
不畏將來,也不容易做到。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在我們做決定的時候總是擔心出現差錯,所以很希望有一個方法可以彌補。比如,在搬家時想丟掉一些東西,又擔心以后要用;放在家里又影響整體美觀與環境,于是儲藏間便是最好的彌補方法。暫時從心里將它移開,又可以在想起的時候直接使用,這樣便讓人心安不少。
于是,我家22平的儲藏間東西又堆到門口,很難想象有一天想要使用其中的一件東西該怎么拿出來?時間一長,我們還能想起里面有些什么嗎?從根本上看,這些東西已經被打入冷宮,就像皇帝的愛妃被打入冷宮一樣,很難再得到寵幸。
得不到寵幸的物品自然無法在當下產生價值,更無法讓能讓自己舒服,便是斷舍離中應該被舍棄的東西。有時我會想,如果物品有生命,它會怎么想?它會否提出抗議:如果我無法在主人這里產生價值,那就將我給更需要的人吧;如果我現在沒有用,就將我丟棄,讓我被焚燒,埋進泥土,化作肥料滋養大地。
過去的物質匱乏,有點好東西不容易,總希望藏起來以后用,就像總是先吃爛蘋果,然后總吃爛蘋果一樣。所以我們很難阻斷自己想要更多更好的東西,舍去目前用不上的東西,脫離對物品的執念。
當我翻出一些很精致的餐具,內心便覺得自己實在不明智,一直用著又老又有瑕疵的餐具,竟然將這么精美的餐具藏到自己忘記。
還有很多很多這種情況,忘記的水杯,冰箱里的食物,抽屜里的藥品還有儲物柜里的牙膏,都在這次搬家時重見天日。原來家里還有這么多曾經有價值的東西。水杯又放舊了,食物又過期了,藥品又失效了。
我想,斷舍離確實不易,一不小心就會犯“所有僅依戀癥”,但也必須試著改變,慢慢改變,再次使用斷舍離,為自己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
1、扔掉一些家里有幾份的東西,只留下一份自己使用最舒服的。當特想買一樣東西,便想想這個東西當下有沒有價值,如果沒有,那就不買,哪怕再便宜也不買。
2、丟掉一些看似有用,實則不會用的東西;如果有的東西藏10年只為可能用一次,就把它丟了吧,藏起來和丟了并無二致。
3、整理衣柜,將一些與自己年齡、身份、氣場不符的衣服丟掉,或者送給更適合的人,發揮更大的作用,哪怕質量再好,再貴,再喜歡,只要不適合就舍去。
4、清理書架,當初一時興起買來但從沒讀過的書當廢紙賣了,放在書架仍然不會讀,現在電子書閱讀非常方便。
當然,“斷舍離”和普通的打掃收拾房子還是不同的,它的出發點是自己是否需要、是否適合、是否舒服,而不是物品是否過去有用、現在或者將來還可能有用?重點是人,而不是物品。
親愛的,如果你覺得我寫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默默在文末點個贊,讓我知道你來過,如此,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