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如何扼殺創造力

創造力教育與文化教育一樣,應該放在公共教育的首要位置。

這是TED歷史點擊量最高的一段視頻,在不到20分鐘的演講里,笑聲此起彼伏,Ken Robinson 不時的停頓一下,讓現場的幽默感發酵片刻,再繼續他的故事。

image

畫上帝的女孩

演講從一個小女孩的故事開始。

小女孩坐在教室的后排,她從來都不是認真上課的那一卦,但每次繪畫課她總是表現的得格外認真。老師從她身邊走過,看著她的畫板饒有興致地問:“你在畫什么啊”?

她說:“我畫的是上帝”。
老師又問:“可沒人知道上帝長什么樣,你怎么畫呢”?
她說:“等我畫完,他們就知道了啊!”

這讓我想起了在城大上研究方法的第一節課,我興致勃勃地問老師:“有沒有什么比較權威的文獻報告可以參考啊”?老師卻一臉嚴肅的回我說:“沒有什么所謂權威,許多諾貝爾獎也都是挑戰權威出來的,你應該自己學會去探索”。

從小到大的教育似乎總是在教我要掌握好一個標準,在這個過程中,那種與生俱來的冒險精神就慢慢的丟失了。現在回頭想想,我這種不喜歡犯錯,做事喜歡找參考標準的習慣應該也是這種體制下的陋習吧?

Ken Robinson 當然同意犯錯并不等于創新,但是如果永不犯錯,我們也永遠不會創造出新東西,而問題是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卻成為了最不容忍錯誤的地方。

多動癥的治愈

第二個故事還是關于一個女孩的。她好動,不安分,在學校作業也不按時完成,所以媽媽把她帶去了兒童醫院做診斷。醫生在診室和女孩聊了一會,離開時打開收音機,讓女孩自己在房間里面呆著,醫生和媽媽在診室外面觀察:女孩站了起來,隨著收音機里頭的音樂手舞足蹈。

媽媽和醫生在門外看了幾分鐘,醫生便說:“你女兒沒病,她是個舞蹈天才,你送她去上舞蹈學校吧”。

女孩后來她考入皇家芭蕾舞學校,成為芭蕾舞女主演,畢業后還成立了知名的的舞蹈公司——Gillian Lynne。

我一直相信每個人的出生都是帶著某一項使命來的,成為一個教育者,一個歌手,一個學者等等。你不斷破除那些阻止你探索自我的障礙,最后你會找到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如果天生注定,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我們的公共教育系統都是建立在19世紀之前,為了滿足當時工業化發展的需要,整個教育都圍繞兩個基本的準則:

  • 強調實用性:以工作為導向的科目是最重要的,所以許多孩子喜歡的科目,從小就禁止讓他們過多的接觸:別玩音樂了,反正也成不了音樂家;別畫畫了,反正成不了藝術家,所以整個世界都被卷入了工業革命的熱潮。

  • 學術能力為標準:整個公共教育系統就是一個按部就班的程序,最終目標是為了考入大學,所以許多學生的創造力被鈍化了,因為他們的專長在學校不僅不被重視甚至還受到蔑視,所以整個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是大學教授。

但是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未來公民,而不是未來技工——以功利為目的,這種方式對于未來將不再適用。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力的方法,就是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培養他們。

我們可能活不到未來的那天,但孩子們會的。所以我們要盡其所能,幫助他們能在未來有所作為。

這是一個教育家最后的話,我也以我在知乎看到的劉二說過的一句話做結尾:

但凡是用心的學生,但凡是熱愛教育事業的老師,都會捕捉住一點一滴的新奇。

本文系半撇私塾Markdown練習源文件內容(修改版),如有侵權,告知便撤。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