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一個“番茄炒蛋”H5廣告刷爆朋友圈,講的是留學海外的兒子不知道番茄炒蛋的做法,向遠在千里的母親求助,母親為了兒子可以更直觀的學會這道菜,親自下廚并讓父親拍攝視頻發給兒子。聚會時,兒子的番茄炒蛋大獲成功,然而同學的一句“中國和美國的時差是多少”讓兒子幡然醒悟,原來父母是在凌晨4點起床給他錄制視頻的啊,讓兒子感動不已。
不單單是視頻里的兒子,我也深受觸動。正當我按耐不住感動之情要轉發這條H5時,小妹已先我一步轉發,并配上百般煽情的文字:bgm一換開始感動哭,走心扎心暖心,你永遠想不到父母可以為我們做到什么地步。
深有同感的我正準備點個贊的時候,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坐在一旁看電視的老爸正好看到了小妹發的朋友圈,饒有興趣地湊過去問小妹:你發的這個是什么?
小妹正留心朋友圈里的回復,頭也不抬輕描淡寫地回了一句:你點進去看一下就知道啦。
老爸便默默坐回來,點開鏈接,琢磨了好一會又忍不住湊過去問小妹:你看我點開是這樣的,是怎么回事?
小妹偏頭看了一眼,皺了皺眉,一邊用手給老爸比劃,一邊說:這是個H5,你怎么不懂啊,是一個廣告來的,吶向上滑就可以了,主要是看這個視頻。說完又低頭玩手機,老爸也低頭研究這個新玩意。過一會,老爸又問:咦,我怎么點開沒有聲音啊?
這時,小妹的煩躁終于占了上風,她不耐煩地扔下手機,用力地點著老爸的手機屏幕,說:你怎么什么都不懂,這這這,這有個靜音標志,點開它就好了。真是的。
似乎感覺到小妹的不耐煩,老爸也不再提問題了,默默看完視頻后,在小妹朋友圈下點了個贊。
我不知道小妹事后有沒有反思自己對老爸的態度有點不好,但我卻仿佛從小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記憶被拉回了一個月前。
那時候我跟老媽從廣州回老家,中途在一個高速服務區休息。當我上完洗手間出來時,見老媽圍著一個賣藥材的攤子饒有興趣地看著,便圍過去,說:媽,你看啥?這些藥材不知道真假,可別亂買。
老媽兩眼放光地跟我說,他們說這是山草藥,可好了,一斤才15塊。說完用眼神瞟了一下旁邊的一個人,說,那個人是個醫生,他說這個藥特別好,一般很難買到,他也要買。
我皺了皺眉,還是有點不放心,便說,他說好讓他買,咱不要亂買藥材吃。萬一是假藥那可不得了!說完我便走開接了個電話,留下老媽在那里興致勃勃地看著。然而等我接完電話回來的時候,便看到老媽驚慌失措的抓著一袋子藥粉求助式地看著我,我心里一驚,知道上當了,便急忙圍上前去。
他們說這藥是一克15,這一小袋子要7000多!我……我……老媽急的要落淚。
我一邊氣呼呼地沖她嚷到,都跟你說了不要貪小便宜你怎么就不聽!一邊奪過袋子往前一放,說,這東西我們不要了!
結果賣藥材的那個人理直氣壯地說到,這都磨成粉了,不買也得買!
我一時間氣到失去理智,反倒回過頭來埋怨老媽,你看這怎么辦,這么多錢!跟你說不要買不要買,你怎么就不聽。且不說這個藥好不好,這價格你都不問問清楚嗎!?
老媽委屈巴巴地看著我,不停地搓著手,像個做錯事的小孩子,小心翼翼安撫著我,說他們說15,我沒想到是一克15,我以為……那個醫生也買了……說完她好像想起了什么,忙拉著正要走的 “醫生”,說,大哥,您行行好,您說這藥好,您多買點,我……我沒試過,我就先弄一點回家試試……我沒想到這藥這么貴……您行行好,幫我分擔點……大概是那時候老媽的神情過于可憐和無助,那個“醫生”猶疑了一下后居然同意幫老媽分擔一半的藥材。
現在回想起來,老媽那時候可是真的又怕又委屈,而身為她女兒的我,非但沒有站在她身邊支持她保護她,反而讓她陷入騙子的圈套里,還隔岸觀火似的看熱鬧,甚至還埋怨她,指責她,我簡直有點殘忍!
事實上,我也常常被一些描述親情的廣告感動到哭,例如央視的“關愛阿爾茨海默病老人”的公益廣告,又例如這一次的“番茄炒蛋”……但每一次的觸動之后,似乎就沒有了然后。那么,是什么原因讓我們寧愿在看到類似的視頻時在網絡上大聲嚷嚷被虐哭了,也不愿在現實中轉變我們對父母的態度呢?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我們很容易被一些廣告或者片段煽動淚點,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能感受到父母對我們的愛與關懷,但這樣的觸動只是瞬時性的,很多時候淚花一抹我們就把這份感動拋到腦后。一直以來,我們都太習慣這樣肆無忌憚地享受父母給我們的愛了,以至于我們常常忘記他們也需要我們的愛與關懷,需要我們對他們多一點耐心,多一點陪伴,多一點溫存。我們遇到事情也總是習慣性地躲在父母的羽翼下,心安理得地享受他們給我們的庇護,以至于當父母遇到困難時,我們常常忘了他們其實跟我們一樣也會手足無措,也會無能為力,也會需要我們的幫助。
那么,從現在開始轉變吧。把每一次的觸動變成對父母多一刻的耐心,一兩句溫存的話語,一個深情的擁抱……然后努力去成為他們前行路上的鎧甲,他們堅實的后盾,他們疲累的時候隨時可以停下來休息的靠山。
只有這樣,我們每一次的觸動才有它的實質意義,才真正是走了心,而不僅僅只是嚷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