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點-在學習與實踐中自知與自我和解

今天下雨,記錄想法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在蕭教主的公眾號文章里。她談到這本書對她的幫助很大,看了不止一遍,在工作中是當做工具書來用的。

最初我也奔著工作中多一個工具的目的來看,但后來生活中的際遇,讓我很慶幸能夠看到這本書,讓我知道心理上出現不舒服的狀態是很正常的,我并不是那特別的,不用害怕,也不用憂慮,早已有前人經歷總結的智慧可以幫助我調整自己,幫助別人。即便知道道理和調節成功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

一、自知

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說最重大的意義在于自知,而不是工作工具。第二點是這本書觸動我去推開一扇新的大門,心理學的大門,推開這扇大門,有對生活際遇的思考,也有巧合的推動,這讓我想起了“吸引力法則”,也許這就是我現階段該做的事情,因為心理學最初給我的印象是空洞而無用的。

其實這本書最初給我的感覺有點像很多年前流行的《心靈雞湯》,沒有深奧的理論,有著雞湯文慣用的各個蘇珊、瑪麗案例的疊加。但是我對教主是有信心的,她推薦的東西我都愿意認真試一試。

即便大家都認為他是雞湯文,但是我沉下心看了,有收獲了,就是值得的。

說說我的幾點感觸吧。

1、我真的意識到了每個人都會有心理方面的問題,有輕有重,心理上的“不舒服”,也可能會發展成疾病,就像生理上人會上火,引發感冒,發燒。以前只是知道這件事情,但是從來沒有真正進入我心里,讓我切切實實的感受到這一點。

2、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我們倒霉才會有,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也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情。我們不是那人群中的一少部分,還有很多人和我們一樣,在過程中煎熬,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嘗試合適的方法度過這個階段。中國人對于這一方面一直是很避諱的,覺得很丟人,覺得恐怖,不愿意公開承認自己有心理疾病,人們開玩笑或者罵人的時候也常常說“神經病”,其實主要想表達的是精神方面的含義,“精神病”用來更合適。我們那邊主攻精神方面疾病的醫院大家都當做很恐怖的存在。如果誰要去那里看病就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忍的艱難也不要去。看心理醫生也不被我父母甚至我這一代的人接受。看完這本書后,對于以上的這些我心里都坦然了。

3、比以前更了解自己一些。自知是一輩子都在進行的事情。因為我們隨著環境,際遇一直在改變。有很多人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也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已經很了解自己了。通過這本書,借鑒前人的智慧和方法,我有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來幫助自己,在自己情緒或者心理狀態的不好的時候,能夠自己意識到,能夠通過自己掌握的工具和方法來調節,調整,有時有效,有時無效,但我會有意識的給予干預。而不是像以前一樣,沉浸在那樣的狀態里面什么也不做,任憑自己被淹沒。

現在我會思考:


原因:為什么會引發這個狀態?什么事情、什么情緒、什么語言、什么動作會導致我進入這個狀態?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我怎么改變我的思維方式能夠避免觸發這個狀態?

反應:觀察這個狀態下我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如果我不干預,會引發哪些更嚴重的反應?

方法:提醒自己這個狀態不對,要改變,截止現在我學到的有什么方法可以幫助我擺脫這個狀態?

實施:進行嘗試,總結我試過的可行的方法有哪些?以后如果再出現這些問題,我就會使用這些可行的方法進行干預。如果方法沒有效果,我就去學習,百度,知乎,分答,通過各種渠道來學習,然后繼續嘗試。


抬起頭,離開自己的小世界,能夠發現真的有很多人飽受精神方面的困擾。比如我的家人,比如我朋友的家人。我心中還是他們風華正茂的樣子,可是現實中他們卻在精神困擾的折磨下倍顯憔悴。他們在去醫院檢查的時候,各項指標都是正常的,但是情緒所引發的各類影響卻真真實實的在他們身上發揮作用,讓他們頭痛,頭暈,全身疼痛,徹夜失眠。我身邊真的有很多這樣的人。我沒有能力幫助每一個人,但是我希望能夠幫助自己,我的親人,我的朋友。可是我卻沒有辦法。如果是感冒發燒,我可以帶他們去檢查去看病去買藥,監督他們吃藥。可是精神方面的問題讓我很無力,沒有方向,沒有工具和方法,沒有處理的思路。我也不希望在多年后,自己也沿著他們的足跡,繼續困擾。在看了這本書后,我似乎找到了一點方向。我開始有意識的去學習和了解心理學。翻出了以前買了卻一直塵封的《心理學與生活》、《普通心理學》,正好一個同學在考心理咨詢師,我也準備下半年去學習一下,為以后能夠渡人渡己增加一些力量。

二、與自我和解

這一點并不容易做到。

情緒疾病并不像感冒發燒一樣,吃了藥就可以徹底痊愈,也不會像疫苗打了就能夠終身免疫。她會好,也會復發。因為情緒時刻伴隨著我們,和我們共處一輩子。所以和情緒友好共處,與自我和解就非常重要。

事實是,在我們平靜的外表下,我們的頭腦里經常進行一場場無聲的激烈戰斗。別人看我們只是在發愣,可能我們卻比跑個十公里還要疲憊。在外因和內因的作用下,一件件多年塵封的過往一遍遍的在失眠的夜里重現,嫉妒、不甘、后悔、遺憾各種情緒涌現,讓我們百爪撓心,坐立不安。

我會想如果我當時怎么怎么樣就好了,現在是不是就是另外一種樣子,我又想我明明各方面都不比XX差,為什么他有的比我多,這不公平一點都不公平,然后各種情緒就會像海水一樣淹沒我的頭頂,但除了讓我情緒更激動更痛苦外,又對現實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們要試著理解自己,原諒自己,在現在的基礎上努力,怎樣能夠更好。而不是一直和過去的自己較勁,和無法改變的過去拼命。因為正面的肯定、理解與撫慰效果遠遠超過負面的否定。我們也許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也許做了,也許有效果了,但也許又反復了。也許是我的自我修行不夠,我就經歷過很多次的反復。多年的心結又一次在外因內因的作用下爆發,糾結、后悔、嫉妒再一次吞沒我,然后再次告訴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再次試著和自己和解。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想到的,不完善但很重要的部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