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開始進入《傳習錄》中的學習內容。翻開書頁,內容居然只有一頁,加上譯文也只有二頁,心生疑問,懷疑自己書的版本有誤,遂對照群主發的學習計劃,從P111至P113,也只有3頁,只用一天的時間,于是確定內容無誤。但隨即想,既然是“錢洪德序”,那應該是有內容的,于是上網搜索,果然,錢洪德篇不只是一個序,還有50片斷的內容。
摘錄【第一篇】
何廷仁、黃正之、李侯璧、德洪侍坐。先生顧而言曰:“汝輩學問不得長進,只是志未立。”? 侯璧起而對曰:“珙亦愿立志”? 先生曰:“難說不立,未是‘必為圣人之志’耳。? 對曰:“愿立‘必為圣人之志’”。? 先生曰:“你真有圣人之志,良知上更無不盡。良知上留得些子別念掛帶,便非‘必為圣人之志’矣。”? 洪初聞時心若未服,聽說到此,不覺悚汗。
第一篇給人的啟示是:致良知務必立志,且必須立‘必為圣人之志’,方才能下功夫。志向不堅定,不真切,求學做事自然偷懶,猶豫,進步自然不長進。
【最后一篇】: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復,征思、田,將命行。時德洪與汝中論學,汝中舉先生教言曰:“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德洪曰:“此意如何?” 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話頭。若說心體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是無善無惡的物矣。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還有善惡在。”? 德洪曰:“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是無善無惡的。但人有習心,意念上見有善惡在。格、致、誠、正、修,此正是復那性體功夫。若原無善惡,功夫亦不消說矣。”? 是夕侍坐天泉橋,各舉,請正。? 先生曰:“我今將行,正要你們來講破此意。二君之見,正好相資為用,不可各執一邊。我這里接人,原有此二種:利根之人,直從本原上悟人,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滯的,原是個‘未發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體,即是功夫,人己內外一齊俱透了;其次不免有習心在,本體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實落為善去惡,功夫熟后,渣滓去得盡時,本體亦明盡了。汝中之見,是我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間,是我這里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為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執一邊,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體各有未盡。”? 既而曰:“已后與朋友講學,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只依我這話頭,隨人指點,自沒病痛,此原是徹上徹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難遇。本體功夫一悟盡透,此顏子、明道所不敢承當,豈可輕易望人?人有習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功夫,只去懸空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著實,不過用成一個虛寂。此個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 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啟示:從王陽明自己的解釋看,這四句教其實是針對兩種人,分兩種情況,用不同功夫去致良知。 1、利根之人(有慧根的人)“無善無惡心之體” 本體無善惡,功夫是悟 直入本體 2、資質稍差的人“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本體被世俗私欲蒙蔽 功夫是為善去惡 到私欲去盡時 本體自現(明亮干凈) 漸入本體 好比奔向北京天安門,有兩條路,一條為動車準備的高速鐵軌,直達;一條為普通汽車、自行車準備的,普通公路。現在普通的小汽車不自量力開上高鐵,欲速不達,不是浪費時間嗎?而動車也沒有必要取普通公路上折騰。但是,實際上利根的人很難遇到,像張三瘋在瘋了之后突然悟出太極的大道的人畢竟幾千年才出幾個,因此被世俗沾染不良習氣的人還是老老實實上普通公路,踏踏實實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