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嵐淚軒兒?
我要寫回憶清華讀書四年的經歷,日記卻缺了前兩年的,成了一只無頭的蜻蜓。雖然這兩年的事情我還能回憶起來,而且自信還能相當準確,我還沒患上老年癡呆癥;可是時間的細節卻無從回憶了。
——《清華園日記》自序 季羨林
“看女人打籃球,其實不是去不是看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學大腿倍兒黑,只看半場而返。”
網傳的季羨林的日記摘錄,最經典的便是這一句,大家笑稱多少男生的心底秘密被季老先生一語道破。
季羨林的日記中,不單單是這么件事給說了真話,書中的全部內容都是季羨林于清華大學學習期間所寫的日記,時間跨度為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出版時并未對當時的“狂言”進行任何修改。
季羨林在該書排印稿校筆記中說:“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將來也不會成為圣人。我不想到孔廟去陪著吃冷豬肉。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人過九旬,在回首看年輕求學時的經歷,即使沒有患上老年癡呆癥,也幾乎不可能準確得記得自己每天都做過些什么。唯有白字黑字寫下的日記,才是最具體的生命的痕跡記錄,再向我們訴說著曾經的年少輕狂,崢嶸歲月。
季羨林在2001年決定將自己1932-1934年兩年間寫的日記出版,時隔70年,季老先生談起自己的日記,坦言“覺得比最近若干年寫的日記要好得多”“我有點喜歡上這一些將近七十年前自己還是一個二十二三歲的毛頭小伙子時寫的東西”。
因為那時的季老先生心中毫無顧忌,能夠做到真正的暢所欲言,真是懟天懟地懟老師,就算放在當下,也沒幾個人敢如季老先生一樣說心里話。
一、我筆寫我心,難免有披頭散發之感,卻有一種真情流貫其中
?三十日
現在上起班來,生活實在覺著太單調。早晨一早晨班,屁股都坐痛了。
晚上也沒有什么東西,懶病大發,瞪著眼看桌子,卻只是不愿意看書。
七日大風。
早晨一早晨班,屁股坐痛了。
九日
早晨本想多在床上躺一會兒,但因昨晚喝豆漿太多,半夜就想撒尿,現在實在再也不能忍了,于是乃起來。
十三日
過午考中世紀,一塌糊涂。
十八日
星期六第一堂的法文,就在今天,所以我早晨有四堂課要上,但是我只上三堂,因為我實在有點累了——被刷的是Winter。
上課腰疼屁股痛,看書頭暈腦脹思不解,考試一塌糊涂求蒙對,懟天懟地懟老師,心所想,筆所記,我筆寫我心,亦是最真實的少年求學生活。?
日記,原本是寫給自己的看,記錄著自己的生活瑣事,內心感悟,不修飾文筆,不藏著捏著,只求一吐為快。
在《清華園日記》中常見如此,可見年少的季羨林先生對日記不拘于一格,依著自己的性格,既不難為自己百般無聊還需長篇大論,又不忘記在時間的長河里留下“我來過”的生活印記。
溫家寶總理在2006年8月6日看望季羨林為季羨林慶祝生日時說:“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寫日記,每天記自己所做,日子本是今日重復昨日,何來那么多事情記錄,又或許遇上糟心事,懶散得不想動。?
執筆粗粗記下個大概,或者寫個流水賬,日后回憶起來,也不會覺得自己的人生被偷走數日。?
這才是寫日記的真諦,看到季羨林的日記,不禁想起胡適的打牌日記。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么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看完這個日記內容,讓人忍俊不禁,胡適,我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他的私生活也不過如此,迷戀打牌,一天在牌桌上廝殺,日記簡單記為“打牌”,可是惜字如金。
和季羨林的日記也一樣,都是隨心所欲,但是不缺補不漏,即便是打牌,也好生記著,日后在回憶起來,也知道當日自己做了什么。?
看似好笑,實則是生活最真實的模樣,寥寥幾筆記錄下的不僅是當下的生活,更是日后回憶曾經的最好的歷史資料。
寫日記,不要要求自己日更多少字,強迫自己寫的,除了應付了事,更多的會對寫日記這件事極其反感。如能像季羨林老先生一樣,縱情所欲,堅持每天寫下去,亦是生活的樂趣。?
二、堅持寫日記,即使流水賬記錄生活,也能從質變到量變
四日
現在一天大都[部]分時間,都在無聊地上班。倘若不記,這一天也實在沒有什么可記,記起來又覺得很單調,真沒辦法。無已,還是記罷——
季羨林老先生寫日記,有好幾百字的慨慨而談,也有區區三兩句的流水賬,更有四字約“應景上課”,也有三字記約“在清華”。
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又或是求學茫然,生活拮據,更有對老師同學,對書籍和事實的見解,都及時記錄在日記中。因為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狗血”一點也沒事,“狗血劇情”也是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
寫日記的習慣源遠流長,從古到今堅持寫日記的名人不少,曾國藩、鄧小平、蔣介石、胡適等,都堅持寫日記,其中屬季羨林的最有趣,鄧小平的最正派,胡適的最好玩,曾國藩則做到一日三省吾身。
曾國藩年輕時因為生活環境閉塞,他見識狹窄、觀念鄙俗,性格上浮躁、為人傲慢、修養不好、虛偽、好色。這些俗人的毛病在他立志做“圣人”后,通過寫日記形式,不斷自我反省,用三十天戒了煙,用三十年,戒掉了其他更難戒的毛病。
日記的力量不可估量,堅持寫日記,除了記錄生活,還能看到不一樣的自己。要堅持寫日記,則不能因為各種原因給自己找借口斷更,要養成好習慣,把寫日記當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剛開始日記容易記成流水賬,不要氣餒,記總比不記好,慢慢加入一些生活細節、個人感悟和反省,讓日記記有所用。日記,可以公開傳閱,這樣有利于旁人幫忙監督和提出改善意見,而非自己寫,自己看,立下的誓言永遠都只在紙上,沒有監督自己實現。只需要堅持磨煉,從不斷更開始,日積月累,流水賬記錄生活,也能從質變到量變。
三、勤奮求學,青春是塊原料,精雕細琢制作成形
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
——季羨林
季羨林被譽為“國學大師”,精通12國語言,也是北大唯一一位終身教授。然而,季羨林卻認為自己非常平凡,唯一的優點是勤奮。
這個優點從《清華園日記》中便看看出,季羨林在兩年的日記里提到圖書館大約87次,提到的書籍和人物更是數不勝數。
校注者葉新教授花費5年時間,查證資料的記錄文字達上千頁,才精簡選用了485條注解,對日記中的200多位人物進行索引。
在日記中,季羨林幾乎每天都有讀書,少則幾頁,多則看完一本書,泡圖書館,逛二手書市場,和同學談論文學名著,又或者借書抄書,他筆不曾停,可見在學校學習期間,季羨林的勤奮刻苦。
在《季羨林談讀書治學》一書中,季羨林對于自己讀書總結為:多而雜,經、史、子、集都涉獵過一點,但極膚淺,小學中學階段,最愛讀的是“閑書”(沒有用的書),比如《彭公案》《施公案》《洪公傳》《三俠五義》《小五義》《東周列國志》《說岳》《說唐》等等,讀得如醉似癡。《紅樓夢》等古典小說是以后才讀的。
季羨林讀書,沒有強迫自己只讀某一種類型,也不是隨著自己個人感情色彩去讀書,因為即使他不喜歡的作者,他也會拜讀書籍,并且在日記中對書中內容進行終結點評。
《清華園日記》這本書為我們展現了不一樣的季羨林,一個雖然有迷茫、有困苦,卻仍然堅持不懈、勤奮進取的青年。
季羨林既沒有家學淵源,也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只不過山東清平縣里最窮的農家子弟。他從田間地頭到學術的巔峰,清華大學的四年是季羨林一生的轉折點。?
?通過季羨林先生的《清華園日記》,我們可以了解到國學大師的品格塑造是個長期的錘煉過程。他愛書如命,與書結緣,書能給人以知識,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希望,并且堅持寫日記鍛煉文筆,青春是塊原料,在勤奮和努力中精雕細琢制作成形。
季羨林清華大學生活時代,是他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我們想要知道國學大師是如何煉成的,可以走進《清華園日記》,走進季羨林的大學生活,從中看大師煉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