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所謂的社群是這樣的
讀過拆書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了解了RIA拆書法在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后,今天正好看到了拆書幫的線下拆書活動--夢想賦能班的介紹文章;
看后感覺內容很充實,每個月一個主題的學習可以很好的踐行職場所需的基礎能力,所以打算報名參加;
單人參加的話,報名費是3260元,這對于一個長達8個月的學習周期,組織12天的線下學習內容的課程來說,一點都不算貴,對吧?
要知道,現在市面上,那些2天內容就敢收1w+學費的課程可是比比皆是呢,汗!
但當看到3人參團,就可以以2730元的價格參加學習,還是感覺有點小驚喜的哦!但前提是需要自己再找2位小伙伴,一起參加學習!
好吧,雖然我不是廣告人出身,也沒有專業學習過文案寫作,但是《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里卻介紹了一種說服他人的說辭模板,那就現學現賣試試吧(部分內容來源于拆書幫的夢想賦能班的宣傳文案,若有侵權,請告知)
為夢想賦能—拆出自己的能力
你離開學校幾年了,你覺著夢想似乎近了些,又似乎越來越遠;
你發過愿要鍛煉身體,要學英語,要少玩手機,要……大部分沒有堅持下來;
你覺著自己不夠好。你覺著自己還不夠努力。其實你已經很努力了;你愿意提升能力和改變自己以配得上自己的夢想;
但租來的房間里摞在一起的沒讀完的書,總讓你心懷內疚;你或許已發現僅是“書”無法改變命運,真正能幫到你的,只能是“把知識轉化成能力”;
學習,最重要的資源不是知識,而是反思與體驗;
成長,最重要的收獲不是掌聲,而是反求諸己和自我實現;來拆書學院夢想賦能班吧,為你的夢想賦能;
以每月一個主題的節奏,帶領你“超越自己--自我管理--情緒管理--時間管理--職場脫穎而出--拆出你的溝通力”;
每一個主題都是在這個快速變幻的時代安身立命的基礎能力,通過系統化的學習,才能更快內化為自己的能力;現誠信尋找另外2位在上海的小伙伴一起學習,3人參團費用已經是最低價了!
如果你還不了解拆書幫和RIA拆書法,建議你先看看《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可以改變很多之前的讀書誤區哦!詳細課程介紹:(詳細鏈接就不再這里寫了,以避嫌宣傳)
期待與有緣的小伙伴一起學習,共同成長!記得加我微信哦!注:
參團條件:1.認同拆書幫和RIA拆書法;2.讀了一些書但感覺作用不大的人(無法實踐的知識都是無用的);3.渴望通過學習改變自身狀態的人;
參團步驟:點擊如下鏈接,按照步驟操作即可!(此鏈接有效期只有24小時!)
發出信息后,我也擔心會對其他的小伙伴產生時間占用的影響,故在發送到幾個自己加入的社群里之后,還加上了一句:
不好意思,尋找一起學習的小伙伴,要是上海的哦!如有打擾,請見諒!
萬萬沒想到,剛發出沒多久,就在一個社群中就冒出了我一直挺喜歡的一位“大咖”的回復,直言“請撤回”。
好吧,我可以理解從純粹商業的角度出發,推薦其他社群的學習內容影響了這個社群的商業價值的實現,也深感會對已在這個社群狂歡的小伙伴產生“不好”的感覺,故在得到“請撤回”的回復后,我很快刪除了發出的消息(因為正好手機沒電了,重啟花了1分鐘的時間);
同時,為了了解在那位“大咖”的眼中,我的這種行為是否真的是“十惡不赦”的,所以單獨私聊了他,主要內容是“從商業的角度,可以理解這種社群的排外性,但是從幫助學員更好成長的角度,是否在這件事情上保持包容的態度呢?”
可惜的是,我的誠懇提問并沒有獲得“大咖”的任何回復,也許是因為太忙,所以無法回復我的小小留言,但為何能夠在我發出宣傳文字一分鐘內,就可以果斷回復“請撤回”呢,實在有點費解,可能是臨時工所為吧~
雖然是一個虛擬的社群,雖然知道商業有其排外的本性,但是受到這樣的打擊,也著實讓我震驚了一把。這讓我開始思考社群的價值及其開放性的合理性;
社群是否應該保持開放
隨著2016年知識消費的興起,由邏輯思維引領的一波創業浪潮席卷了互聯網,眾多社群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比較有名的有行動派、橙子學院、拆書幫、選擇自己、小強年度計劃等,還有數不清的微課,仿佛隨便組建一個社群,寫幾篇還算可以的文案,找媒體狂轟濫炸一番就可以圈一撥人,先營造氣氛,再塑造講師的神性,然后賣課收錢。。。然后下一撥人。。。
我們被太多的宣傳文案轟炸,被太多的所謂“大咖”激勵,去追尋夢想,去東學西學。。。
最后,我們難免迷失,難免買了一堆課程,真正學完的有幾個?就算學完了,真正實踐的又有幾個?
誠然,社群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我作為一個參與者,受益于社群的啟發作用,看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讓我變得焦慮;其實適當的焦慮有時候是一種蛻變的機遇,從焦慮中尋找突破的動力,才能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不是嘛?
可惜,今天的經歷也讓我開始思考社群的本質及其開放性的重要性。
簡單粗暴的“移出社群”的方式,也許是現在某些社群排外的運作方式,可能是因為這種行為影響了其商業目標的實現,也可能會對其他小伙伴的自high產生一絲停頓,又或者有其它方面的考慮吧~
但總之這不是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不是嗎?將一切有想法的小伙伴都視為競爭對手,將一切反對的聲音都一棍子打死,不是為了給學員的真實成長提供更好的服務和引導,而是只允許在自己的課程體系內消費。
是的,我們是一群既有消費能力,又在某些方面迷茫的孩子,而社群的運營者正是看中了我們口袋中的錢,通過一次次的營銷文案誘惑和挑逗我們,讓我們逐漸成為他們的搖錢樹;有多少社群會真正為了學員的實際收獲負責呢?
也許有小伙伴會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自己的收獲還是需要自己努力的,這點我很贊同。但現在的情況卻變成了“師傅引進門,反對就退群”,反正課程的錢已經交了,把你退群沒有任何損失的嘛!
我們一直都以為,社群是個高大上的詞,有點類似“郇山隱修會”的平民版,參加的人都期望進來可以獲得一股神秘的力量,實現人生的大逆轉;
但是那些你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夢想,無法解決的矛盾,難道會因為加入一個社群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嗎?
在這里,我并不是否認社群和學習類課程的作用,而是對于某些封閉排外的社群,我們是否可以更加理性的思考一下:到底社群的運營者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還是為了一味榨取我們僅有的一點錢財?
社群給不了我們溫度和安全感,你期望加入一個社群,就可以獲得宣傳文案上宣傳的效果,那可能會讓你大失所望了。你所期待的歸屬感,不是任何一個排外的社群可以給予的,擁有獨立意識的人才有安全感。
與其依賴社群,不如做個強大的自己,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一切事物都抱有一定的辨析力。
社群作為一種學習型組織,應該是開放的,社群的生命力也源于這種生生不息的開放性,以幫助學員成長為根本,不斷優化自己的服務質量,才能獲得更多人的青睞和追隨。
相反,若一個社群從創立之初就遵循排外的思想,想著將學員像割韭菜一樣割了一撥又一撥,那么這樣的社群終將被淘汰!
另,網上搜索了一下,關于介紹社群弊端和排外性的文章少之又少,大多都是宣揚社群美好和如何保持社群活躍度的文章,這是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們現在對于社群的認知是有所偏頗的呢,凡事都應該從兩面去思考,權衡利弊,對吧?
也許,我們可以自建一個組織,這個組織是公益的,不賣課,不賣理想,我們只是因為想要追求成長而聚在一起的孩子;
任何好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我們都可以共享,重要的不是去聽誰的課,去結交了哪位大咖,我們只關注自身,關注我們自身的成長;
閱讀、寫作、分享,都是可以自我成長的途徑,但絕不過度崇拜任何一個理論,一位“大咖”,或者一個社群!
愿我們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以上只是我作為一個社群的普通用戶的一點吐槽,若有不當之處,還請諒解!
外加一句: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要學會反思自己,為何會進入不友善的社群,為何會一次又一次僅憑一篇文案,就搭進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不斷反思,不斷成長,一切障礙都是成長的催化劑~
我是大魚愛叨叨,寫作是個人情感的表達,如果今天的文字對你有用,我將萬分感激;如果無用,很抱歉占用了你的時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