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每一個孩子都是為了最大程度的滿足父母.
What?!!我只聽說過,父母都是在最大程度的滿足孩子。盡最好的手藝給孩子做飯,給孩子最合適的衣服,送好的學校上學,報好的興趣班,前后服務孩子,難道這個世界顛倒了?
細想,父母對于孩子,到底是為了什么?真的為她好嗎?考上好學校,為了自己臉上有光;成績好,為了自己有所談資。家里養著一個,眼里看的是別人家的孩子。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想要什么。
當孩子的英語老師找到我,最終孩子告訴我,想早點回家,為了不讓我們擔心和責罵。我能說什么,是孩子的問題嗎?是我們給了她高壓和要求,導致她做出這個行為。孩子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家長的問題。
對于社交,初中生孩子大概有這3種情況:
沒有伙伴,獨自一人。黏在父母身邊的孩子,是社交匱乏的孩子,也是自信度較低的孩子。父母沒有在生活中讓孩子看到或者參與到待人接物的環境,讓孩子不知道如何走出去,去關心別人,去和別人交流。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孩子有小伙伴的時候,就刨根問底,控制孩子的社交。所以孩子也不愿意走出去,跟人交流。這樣的孩子,最好父母先打開自己,在家中經常舉行小型聚會,帶朋友或者同齡孩子到家里來,讓孩子學會待人接物,學習與人交流分享。
三五個一伙兒的,社交能力正常,說明孩子的父母是開放的。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融入生活,自信度強。
沒有一個伙伴愿意與她交流的。說明這個孩子被接受度不高,比較強勢,甚至自傲。也是父母在家寵溺或者是父母專斷,導致孩子變成小霸王,讓其他孩子不愿意接近她。這樣的孩子,父母最好理性對待,讓她去感受別人的感受。
到了初中,孩子的自信度會下降。特別是成績差距會越來越大。特別是成績低的孩子,來自父母的壓力和同學老師的壓力會更大。這個時候更需要父母給到肯定和鼓勵。不能你怎么樣,別人怎么樣。這樣的話語會對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哪怕一點點,也要多肯定和鼓勵,肯定孩子的努力,越肯定,越自信。
多傾聽孩子的聲音,孩子愿意交流,就放下手上的一切,面對孩子,仔細傾聽,并全然接受孩子的話,不加評論。如果孩子說得高興,就即時點贊,說得傷心,就給與擁抱。不要斷了和孩子溝通的橋梁。
注意自己的語言,是否帶有相對的語言暴力或者負面情緒。可以用易仁永澄的分身術,多聽聽爸爸語言的信息,多聽聽自己語言的信息,對照語言表,有多少是帶著小我成分在的。
自我強化:我做不到,我沒有辦法,我不能,最近好倒霉,你要是我你也會這樣
推卸責任:都怪。。。我沒有。。。要不是他。。。都是命啊。。。
逃避現實:如果/要是。。。就。。。
簡化思考:反正。。。大約。。。不就是。。。。
自我放棄:我就是。。。。
要求命令:你快點。。。去。。。
另外一個,就是父母自己要做好自己的情緒穩定。不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責和埋怨,會對孩子的判斷有一定的影響。媽媽多欣賞爸爸,爸爸多欣賞媽媽。多說正面的語言,少說負面的話。這個時候,父母還是孩子的榜樣,孩子以父母為榮,父母不經意相互否定,就相當于否定孩子的一部分。會造成孩子的困擾和不自信。
與中學生溝通,多了解孩子的個性和生長發育,多尊重孩子。做一個好脾氣,有方法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