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我不想說服你,我只想告訴你,什么是我理解的知識付費

原創:劉潤/內容整理:耿亮、小師妹

兩天又雙叒叕有不少人,問我對幾篇關于“知識付費”文章的看法。

我回答:不值得討論。

寫那些文章的人,放在30年前,會寫《讀書無用!做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

放在10年前,會寫《MBA無用!讀完總裁班后,公司終于倒閉了!》。

我不想說服寫那些文章的人,我只想告訴你,什么才是我理解的知識付費。

1

都有哪些關于知識付費的問題?

關于知識付費,經常有人問我:

怎么看“知識付費”這一波浪潮?

它的本質是什么,未來的趨勢是什么?

你是如何抓住這個機遇的?

一個好的知識付費專欄應該是怎樣的?

哪些是做好專欄的必須,哪些是加分,哪些是真正的秘訣?

我應該如何進入這個領域?

《劉潤 · 5分鐘商學院》2016年9月26日正式上線,截至2019年1月3日,兩季《5商》訂閱用戶已經超過30萬,能夠成為當前知識付費大潮中的頭部內容之一,實感幸運。

作為一個商業專欄的主理人,一名商業咨詢顧問,今天我想從商業的角度,分享一些我關于如何理解“知識付費”,以及如何打造知識付費產品的思考和感悟。

2

到底什么是知識付費?

首先,到底什么是“知識付費”?

第一個關鍵問題是,當我們說“知識付費”的時候,究竟是為了什么而付費?

是為“知識”嗎?

從古到今,知識的供給者有兩類人,第一類人把世界的未知變成人類的已知,第二類人把人類的已知變成個人的認知。

什么意思?

我們要想知道這個世界是什么樣子,首先得有個探索的過程。

科學家、發明家和哲學家等等,是他們通過探索,掌握一些規律性的、知識性的東西,拓展了人類所能觸達的知識邊界。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一些謬誤,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它們會得到修正,整個已知世界的版圖在迭代中不斷擴大。

這就是第一類人,他們正在把世界的未知變成人類的已知。

知識從未知到已知,是個“發現”的過程。一旦發現,這個知識就變成了全人類的財富,并不需要個人為此付費。

但是人類的已知并不會自動變成每個人的認知。

所以還需要第二類人,把已經被發現的知識,例如勾股定理、牛頓力學定律、經濟學需求定律等等,變成你個人的認知,這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教育”,我們為這個過程而付費。

從小學到高中,甚至到大學,我們學到的知識在互聯網上都能夠免費搜索到,但我們還是必須花費十幾年的時間和學費到學校去學習,就是因為這個教育的過程是有難度的。

所以今天我們說的“知識付費”,并不是在為“知識”而付費,而是為“獲得知識的過程”,也就是“教育”而付費,我們是把錢付給了幫助我們轉化知識的人。

知識付費的從業者,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創造知識的能力,而是傳遞知識的能力。

3

用戶為什么而付費?

第二個關鍵問題是,用戶會為獲得什么樣的知識而付費?

“知識付費”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內容生產者都能夠以此獲得更多收入。

在“得到”及其他知識付費平臺上訂閱量排名靠前的優質內容生產者,包括薛兆豐、寧向東、梁寧、香帥、吳曉波等,他們在“知識付費”興起之前,本身就已經是頭部內容生產者,是所在領域的頂級專家。

這些人的能力是早就被市場驗證的,而且他們所生產的精華內容,是非常“昂貴”的。

比如,原來想要聽“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你需要先考上北大;邀請吳曉波到企業講課,幾十萬一次的費用也并非一般中小企業所能承擔。

現在有了互聯網,有了音頻內容分發機制,使得增加一個聽眾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理論上用戶數量就是無限多。

這帶來一個有趣的結果,就是如果用戶數足夠多,每個用戶可以在支付非常低費用的條件下,接觸到原來難以承擔的優質內容,而內容生產者的收入不會降低。

這樣其實就是把過去很貴的東西變得便宜了,但并不是說過去免費的東西終于可以收費了。

對知識付費的這一點認知非常重要:知識付費,不是讓免費的東西終于可以收費了,而是讓很貴的東西終于可以便宜了。

4

如何才能真的學到知識?

第三個關鍵問題,是獲取知識的正確姿勢。

在過去,讀書是最重要的獲得知識的方法,所以我們一度把書籍等同于知識。

而對于知識的重視和追求,使得我們對讀書這件事也格外慎重,甚至認為每本書都只有精讀,才能領會作者的思想。

而作為出版了18本書的作者,我知道作者寫書的思路是自上而下的:

先有一個整體的判斷和觀點,有了想要傳遞的知識,然后是邏輯和框架,最后是故事和案例。

作者是希望通過有案例支撐的框架,讓你最終理解全書的觀點,而并非真的去“讀”書本中的每個字。

所以,請記住,書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不是知識本身。

我們真正的目的是獲取知識,而并不是“讀書”。

過去因對書籍的過分迷戀而形成的一些習慣和看法,現在反而成為了我們獲得知識的障礙。

比如有的觀點認為不能學“二手知識”,一定要看原著。

羅振宇就此舉過一個反例:你要學習牛頓力學三大定律,你是應該去看原著呢,還是看初中物理課本?

當然應該選初中課本,因為它是用現代人更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表述的。

我們要學的是其中的知識而不是原著書籍。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學習知識,要懂得用恰當的方式和載體去高效地獲取。

5

什么是好的知識付費產品?

有了以上三點認知后,我總結一下,一個好的知識付費產品:

1)核心能力不是創造知識,而是死磕傳遞知識的技能;

2)不是把免費的東西收費,而是把貴的東西拼命變便宜;

3)把知識的舊外殼打碎,根據今天讀者的接受習慣,重新包裝,重新產品化。

6

如何打造30萬+訂閱的付費產品?

下面我再來談一談,把《劉潤 · 5分鐘商學院》打造成為30萬+訂閱產品過程中的一些感觸。

首先,用戶更愿意為“有用”的內容付費。

什么叫做“有用”,這可能涉及到個人的價值判斷。

我的定義是,能夠幫助他人學習、成長的,在工作、商業或者心理等方面獲得提高的,就是“有用”的內容。

人們會為此付費,因為人們會把這種付費視為對自己的一種投資。

娛樂是“消費”,學習是“投資”。

相反,現在也有一些閱讀量很大,動輒10萬+閱讀的免費公眾號,它們的商業模式是通過內容吸引流量,然后通過廣告來變現。

為了吸引流量,它們就必須或追逐熱點,或提供八卦談資,或用段子“娛樂”大眾,迎合讀者即時滿足的需求,這樣的內容是很難收費的。

其次,面向30萬+用戶的收費內容必須深入淺出。

我在北大、清華、復旦、交大、南洋理工等國內外很多名校、商學院講過課。

講得多了你會發現,在高大上的傳統商學院講課是很難的事情,這里對授課者的資質和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老師都很厲害,但是,對授課技巧的要求卻并不高。

為什么?

因為聽課者的水平高,講師只要點到關鍵,即使過程沒有講清楚,他們也能憑自己的思考去理解。

可是,當你面向30萬+的用戶時,就會發現用戶群體各方面差距非常大,年齡層次、教育水平、職位高低……各種情況都有。

同一個內容,必須讓大家都能夠聽得懂,并且都覺得有價值。

這就要求內容提供者必須要能夠“深入淺出”:核心的知識必須要深入,抓住本質;而表現的形式一定要淺顯,容易和各種用戶建立連接。

實際上,也只有做到這種極致的深入淺出,才能證明你真的抓住并透徹理解了一個知識內容的精髓。

要想獲得30萬+用戶的追隨,就必須擁有這種能力。

怎么訓練這種能力?

我們可以做一個測試:你知道雞兔同籠的問題嗎?

雞兔同籠,共35個頭,94只腳,問有多少只雞,多少只兔?

試著給一個沒學過二元一次方程的、幼兒園的小朋友講明白這里面的邏輯,就叫“深入淺出”。

然后,就是付費內容必須要產品化。

一個30萬+訂閱量的專欄注定是一個ToC(面對最終用戶)的產品,這就意味著這30萬多人,每個人都面臨著單獨的購買決策。

每個面臨著單獨購買決策的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場景:一個白領正為升職而焦慮,一個學生在考慮如何找工作,一個老板讀完EMBA還想再學點什么……

那么,他們為什么要訂閱你的內容?

這就與以往學校的招生&授課,以及企業培訓采購等模式有著根本的不同,我們必須靠產品本身影響用戶,而不是銷售能力、說服能力。

所以《劉潤 · 5分鐘商學院》的內容嚴格按照場景化和產品感的要求打造:“把掛鐘塞進懷表”以控制學習時長、打磨起承轉合的邏輯從而方便吸收、精選貼近生活的案例營造代入感……

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把我認為最好的東西,用產品的方式交付給你。

再有,打造30萬+的專欄一定要有貼心的運營。

運營的目的是營造一種陪伴的體驗。

為什么一些在線慕課(MOOC)沒有贏得高速發展?

就是因為如果只提供課程資源,讓用戶“有空來聽”,這并不能形成一個真正的教學過程。

“知識付費”是為獲得知識而付費,它是一個獲得知識的過程,而不是一錘子買賣。

只有通過運營,用戶才會感到:“我是在跟著你學習和進步的”。

例如《劉潤 · 5分鐘商學院》為了方便同學們每天學習,把上線時間安排在零點更新。

大家每天定時學習,就像跑到教室等老師上課一樣;我還會用“官方認證沙發”鼓勵大家準時打卡;每天我都會花時間回復40~60條精選留言、每周的客座教授、周末私董會、每一季結束都舉辦線下大課、得到平臺上不定期的線上直播……

這些都是陪伴的過程。

通過這樣的運營,讓同學們感受到,“我不是買了一本書,而是在上一門課”。

雖然學習和自我提升的道路很艱辛,但老師和同學們的陪伴能夠幫助自己加強自律,讓這個獲得知識的過程更快樂、更順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以什么樣的心態來打磨產品。

有一種心態是“我很牛,我有學問,現在我來教你”,這樣的心態是不合適的。

要知道,用戶現在是“皇上”,你再有學識,也只不過是“翰林”而已,你的知識、時間和精力,是為用戶服務的,你最重要的目的是讓他聽懂,而不是自己炫技。

所以你有沒有站在用戶角度去思考問題,這個心態就顯得格外重要。

你是不是能夠始終把用戶的那個叫做“聽懂”的狀態放在最高的位置,而把自己的一些個人偏好放得低一點。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你才會以正確的姿態去服務用戶。

7

感謝得到的品控

2年的5商,我經歷過4任“得到”的產品經理:李雙宏,陳軼男,呂燕宜,和寧志忠。


這四任產品經理都有一個特征:特別謙虛。他們說話的姿勢,通常是這樣的。

他們說:


潤總,您的這幾節課寫得太好了,轉發率,是專欄里最高的之一,幾乎完美。

但是,如果一定要雞蛋里挑骨頭的話,他們的數據比你自己的平均值要低一些。

我們覺得您寫得非常好,但是如果您能從以下99個方面做提升,就更完美了。


▲得到產品經理的“花式催稿”

一定是羅胖!一定是羅胖培訓過他們!


我知道,我的考驗來了。我實在是太愛這些文字了。誰都不能說它一個字的不好。

我絞盡腦汁,刪了寫,寫了刪,再修改,再打磨。

直到我覺得一個字都不能改為止,才敢發布。

你們不知道我是如何斟詞酌句寫下每一個字的;你們完全不理解我的結構設計;你們哪懂我巧妙的前后呼應;你們 ……


于是我回答道:

好的。我改。


2年前,我說我改的時候,我是壓抑著自己一點點情緒的。兩年過去了,我看到數據 ……?

數據不會撒謊,于是我親手殺死自己的文字。

心如止水。

8

后記

2年,我為30多萬的付費學員,整理了超過1000萬字的素材,交付了超過100萬字的2季課程。

錄制了超過600篇語音,做了10場線上直播,21場線下大課,4次海外游學,請了50多位客座教授駐場,甚至發放了20萬元的獎學金。

這2年,很多5商學員對我說,他們獲得了不小的收獲。

真好。祝賀你們。

其實,我這2年悄悄獲得的收獲,可能是遠遠超過所有30萬學員的。

我對此滿懷感激。謝謝你們。

我運氣好,碰巧選了一條我喜歡的賽道。

回頭看兩年前,對知識付費的理解,已經完全不同。

希望我的這些感悟,能幫助希望加入這條賽道的同學,增加勝算。

所有幫助大家,把世界的未知變成人類的已知,把人類的已知變成你我的認知的人,都值得尊重。

我真的不想說服寫那些文章的人,我只想告訴你,這就是我理解的知識付費。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