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筆記16看得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一、摘抄總結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三本書:
錢鐘書的《圍城》,它是我的中文語文課本,修辭啟蒙書籍。
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它是我的英文寫作啟蒙課本,知道了Plain English(易懂的英語)的精髓。
文森特·魯吉羅的《超越感覺》,是我的邏輯啟蒙教程,讀了不下10遍。
好書這東西,能讀原版的話就一定要直接讀原版,千萬不要讀譯本——被坑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樣被坑的,更不知道自己被坑成了什么樣子。
【英語的重要性這個時候就體現出來了。】
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濟:過去自己引以為傲的東西,原來這么經不起推敲。好在我是一個喜歡直面問題的人。如果過去犯了錯,改過來就可以了,沒必要回避或者掩蓋什么。不論什么時候碰到問題,都先想解決方法,這是我長期以來養成的一個習慣。
不要總想著,當初如何如何,只要現在開始著手,就永遠也不晚。
【遇到問題,直面問題,不要懊惱,想辦法解決問題。】
答案一定在某一本書里。【這個道理試了很多次,每次遇到問題,就去書里尋找答案,哪怕是靜下來來看會書,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超越感覺》(《beyond feelings》)中提到人大致上要經歷這么幾個階段:
1.I’m not OK,and you’re not OK
2.I’m not OK,and you’re OK
3.I’m? OK,and you’re not OK
4.I’m OK,and you’re OK
大多數人終生都在第二狀態與第三狀態之間反復穿梭,要么你行我不行,要么我行你不行。大多數人永遠無法進入最后一個狀態: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我們要盡量跳出一個非此即彼的狀態,動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去尋找共贏的結果。其實我們有機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快樂之上。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其實大家都挺好的。很多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永遠沒有達到最后一個狀態。而想要達到這種狀態,需要的并不是多么刻苦的努力,可能只是一種觀念上的轉變而已。
根源就在這里:處于第二和第三種狀態的人,著實見不得別人的好。是指“見不得別人的好處,好的地方”。雖然對方有不好的地方,但他同時也有好的地方。但是因為那些不好的地方,所以好的地方完全被否定被掩蓋,就是我們說的“見不得別人的好”。
看得見別人的好,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
別人的優點你可以拿來參考,別人的缺點你可以拿來作為提醒。如果你心態足夠好,其實是可以在周圍所有的人身上學到不少東西的。【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這個意思,孔子是有大智慧的,第四個狀態的人。】
為什么大多數人永遠不可能進入最后一個狀態?可能的解釋是,你在某個或某些方面必須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認,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態平和。
所以,關鍵在于:無論如何,都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長上去。這是我們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事實上是“通往任何自由之路”的根本。
回顧我自己的經歷,兩次突破其實都一樣,都是在獲得一定程度的財富自由之后發生的——可能是因為經濟壓力的確是生活中能體會到的最大壓力罷?也許若是這方面不用跟別人比了的話,其他方面更無需跟別人比了罷?
【我自己自我意識的覺醒也是在意識到自己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溫飽無憂之后才開始的,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面包,如何仰望星空。】
然而,只有到了第四個階段,才知道第四個階段的驚人之好:你竟然可以從那些“原本你可能討厭的人”的身上學到大量的好東西。而且由于你能更多地、不斷地看到別人的好,你所身處的的的確確比原來要美好太多了。
這是一種“境界”,你很可能跟我一樣,道理明白了,就是做不到。所以,我說的是另外一個路徑:
首先,盡量用我的經歷來向你說明第四個階段之美好,也告訴你進入第四個階段確定難上加難;
其次,早就與你溝通過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與鍛煉方法;
最后,要求你在這件事上主動應用元認知能力......乃至最終養成習慣。
每當你發現自己處在第二個階段,或者第三個階段,或者在兩者間穿梭時,啟動你的元認知能力,告訴自己:
不對......,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長之上;我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別人的“錯”與“不好”之上;若是我有空閑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兒做對了?哪兒做的很好?以便我能吸收經驗,獲得成長?
【具體的操作手冊,接下來就是實踐了。】
看不見別人的好的人,通常也很害怕別人看見自己的不好。【自卑的一種表現吧,自己多少也有】
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動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把注意力從別人的“錯”與“不好”上拿開,另一方面,我們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它會讓你把注意放在自己身上,無暇和別人做無謂的比較。
總有些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與他人比較,最終發現當下的自己就是不夠OK,這時,就要啟動元認知能力,告訴自己:我們是活在未來的人,所以真要比較,應該比較的是未來,而不是當下。當下的任務只有一個:成長。——果真如此的話,我們其實是無論如何都不怕比較將來的。
絕大多數人都還在“尚未被這個世界認可”的狀態,所以,僅憑“心態”是不可能調整明白的,“修養”這東西,又不是想象就有的,所以,若是真有工具,那只能是我們的,靠我們自己“不斷可以訓練”才逐漸獲得逐步加強的“元認知能力”了。
證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長才重要,因為成長若是成真,證明自動完成。
二、個人體悟
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再眾人的世界里消失了,因為自己正處于生活中的低谷,害怕被人發現,害怕自己的自尊心受損,陷在小說的世界里不能自拔。
很慶幸自己遇到了現在的老婆,她也在面臨著自己人生中最大的考驗,卻頑強地努力地去面對,從她身上我學到了很多,也成長了很多。最終一起走過了那段艱難的時光,開始了我們自己的生活。
所以逃避不能解決問題,遇到問題,直面問題,去解決問題,這是應該有的態度。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那就去別處尋找答案,靜下心來看看書,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
如果超出我們能力邊界的事情,改變不了的事情,那就接受它好了,就像現在和很多同學朋友的差距。這是我一直耿耿于懷的東西,總認為如果不是特別的經歷困住自己,會有更好的發展。這其實是一種自我逃避,坦然接受現實是第一步,其次,我們要比也是比的未來,比個人的成長,比自己的注意力花費,最后,要有開放的心態,要學會向比我們好的人學習,也要向我們認為不好的人學習。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證明自己不重要,成長才重要,如果成長了,自然也證明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