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街陋巷里的貓……在不幸肆虐的逆境里依舊保持著那古老、閑散、仿若黑豹般的優雅步伐,正如許久以前它在底比斯神殿里漫步時那樣;依舊顯示出獨行者特有的警覺,一種人類從未成功令其放棄的戒備狀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蘇格蘭作家赫克托爾·休奇·芒羅
人類馴化貓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9500年的新石器時代,然而,貓糧的歷史卻只有100多年。如果你養貓,家里一定有不同品牌的貓糧。不論價格如何,基本上分為干糧和濕糧兩個類型。隔三差五給貓吃點妙鮮包、貓罐頭一類,似乎已是莫大的犒賞。貓糧快要吃完了,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打開某寶,點擊你經常購買的貓糧鏈接,等待到貨,打開貓糧,添上,一切自然得仿佛沒有發生。然而,你是否想過,貓糧真的適合貓咪嗎?貓咪生來就該吃這種東西嗎?
萌物之外的血腥貓咪
時至今日,除了在農村,很少有人會用貓去捕捉老鼠。城市里的家貓,承擔的唯一角色就是和主人為伴。如果說,還有另外更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通過微博、微信等各種渠道來萌翻全人類。人類為貓咪創作了無數的作品,一只“喵星人”得到的關注、點贊數量可能會大大超過當天重要的政治事件——只要夠萌,夠特別。
然而,在暖暖軟軟的”萌物”外表之下,不要忘記貓作為捕獵者的天性。貓天生就是食肉動物,捕獵、殺戮是它的本能。貓必須吃肉 。貓所需的精氨酸、牛磺酸、煙酸、維生素A以及維生素B12等營養素都只能通過肉食獲得。貓通過獵殺小型動物獲得所需的能量(蛋白質、氨基酸等)和水分,常常以小鳥、老鼠等為食。
這些小型動物身體中水分達到70%,因此貓沒有喝水的習慣,食物已經能夠滿足其對水分的需求。在捕殺小型動物時,貓咪會吃掉肉和骨頭、喝掉血,只剩下一小部分無法消化的皮毛。
貓的繁殖能力很強,在某些地區甚至造成了某些鳥類的滅絕。貓可能是33種鳥類滅絕的主要原因(雖然不是唯一原因)。因為野貓的存在,有些地區物種恢復的工作甚至遇到了困難。
貓糧的由來
貓糧、狗糧的英文都是kibble,coarsely ground grain in the form of pellets,意思是“小球狀的粗研磨谷物”。看到了嗎?谷物。
幾千年來,人與貓之間的密切關系源于貓作為捕鼠能手的角色。人的糧倉最怕的就是老鼠,而貓的腳步輕盈,聽覺靈敏,又有著異乎尋常的夜視力,正好可以大顯身手,大快朵頤。然而,人與貓的關系不同于人與任何一種動物的關系:不像家禽家畜用來食用,也不像狗那樣忠誠看家護院。貓的角色是獨立的,完成了捕鼠的任務,其他時候更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成為家貓的貓,也很少得到主人的喂養,人們認為貓比狗會照顧自己,吃老鼠也能夠滿足貓的食物需求。
1837年,法國作家Mauny de Mornay批判了這一觀點:人們通常認為,吃不飽的貓捕獵功能會更強大,能吃更多的老鼠;這可是大錯特錯。沒東西吃的貓咪很虛弱;一咬住老鼠,它就要躺下休息睡覺;可是,如果平日吃得好,貓就精神百倍,追著老鼠一家子跑,以滿足天性。還有一位身份不明的法國作家說,貓抓老鼠多半是為了玩兒,而不是為了吃。所以我們應該把貓喂飽了才能更好地抓老鼠。
In 1837, a French writer Mauny de Mornay critiqued this idea:
It is... thought wrongly that the cat, ill-fed, hunts better and takes more mice; this too is a grave error. The cat who is not given food is feeble and sickly; as soon as he has bitten into a mouse, he lies down to rest and sleep; while well fed, he is wide awake and satisfies his natural taste in chasing all that belongs to the rat family.
既然要把貓喂飽,那應該喂些什么呢?依然是一位法國作家,Gordon Stables,建議每天有規律地喂兩頓,可以喂燕麥粥、牛奶或者白面包,以及鮮肉和魚。不錯的伙食吧?可是,現代人工作這么忙,自己都吃不上這些,還別說貓了。于是,John Spratt帶著他的貓糧登場了。
Spratt以做狗糧起家,于1860年在英國發明了狗餅干(dog biscuit),主要原料是蔬菜、牛肉、小麥和甜菜根。據說是看到水手在碼頭上給狗扔壓縮餅干(hardtack)吃而受到啟發。到了1876年,Spratt的貓糧廣告也已打響,稱其貓糧已經完全超越了“給貓喂馬肉的不健康做法;能讓貓咪健健康康”。這種廣告詞在今天不算什么,神奇的是Stables在《家貓》一書里專門推薦了Spratt的貓糧,稱自家貓和朋友家的貓都已經試吃,效果不錯;而且參加貓展的時候,貓糧真是又方便又易清理。
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貓糧和狗糧的主要成分還是馬肉,推著小車販賣。這個,聽起來還算健康吧?然而,到了1890年,商業寵物食品制造已經傳播到了美國。二戰期間,金屬緊缺,因此不能再用來制造寵物食品罐頭,因此市場逐漸以干糧為主,1946年已經占到了市場的85%。干糧即將大行其道。
貓糧的邪惡之旅
于是,貓糧的邪惡之旅開始了。1950年,干貓糧的制作方法發生了重大變革,是由一家叫Purina的公司發明的。貓糧的原料以液態混合在一起烹制,再通過擠壓機(extruder)。這種機器能夠“膨化”食物,然后進行烘烤。通過這種方式制作出的貓糧,比以前看起來大,而且輕,讓人感覺花同樣的錢買到了更多的東西。此時,貓糧除了宣傳讓貓咪健康的作用,最大的賣點變成了“方便”。想一想,每天只需給貓咪舀一兩勺,甚至如果用自動喂食器,都不用動手,就能享受這種地球上最美麗優雅又無害的動物24小時無間斷陪伴,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食物必須含有大量的淀粉才能經受住擠壓的過程,并且要經歷兩次高溫。在高溫高壓條件下,食物原本的許多營養成分都喪失了。如何彌補這一缺陷?在擠壓品制作出來后,又加入了許多人工合成的營養成分、脂肪以及味素,才成為了貓糧的最終產物。也就是說,貓糧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難道你忘了,貓是肉食動物嗎?淀粉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而貓在進化的過程中,已經幾乎喪失了消化碳水化合物的能力,而且,是因為它們不需要。此外,干糧的含水量僅有10%到20%,而貓在進化的過程中又未養成喝水的習慣,相比之前獵殺動物攝入的水分足足減少了50%左右,使得貓難免換上便秘、結石等以前不會出現的“現代病”。
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寵物糧協會(Pet Food Institute)開始警告消費者給貓喂食剩飯的危險,并大力宣傳給寵物喂食加工食品的重要性。這個協會,看名字也知道,是貓糧生產商的聯合會,所以它勸說人給貓吃加工貓糧的話值得一聽嗎?完全是王婆賣瓜的做法。鑒于牙膏公司利用牙醫推銷牙膏的成功先例,貓糧公司一方面通過天花亂墜的廣告宣傳自己的產品營養多么豐富,一方面通過獸醫進行推銷,例如名目繁多的“處方糧”,從而大獲成功,以至于人們都忘了,貓本來是該吃肉的。
在紀錄片《食品公司》(Food Inc.) Food中,你會看到駭人的一幕:牛以玉米為要飼料,因為不適,牛的胃部已經潰爛,并產生了大量的大腸桿菌(E. coli),對人類是致命的。牛本來是食草動物,但人類(大公司)為了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時間換來最多的牛肉產出,強迫牛改變飲食結構。最終的結果是,美國已經因為牛肉含有大腸桿菌造成人員死亡,多次召回牛肉,但,并沒有什么卵用,大公司繼續賺錢,而立法機構中的官員,不少是大公司之前的CEO等人物。從2006年第一例大腸桿菌死亡(一位護士)至今,相關法律并沒有什么變革。
所以,為了錢,人可以讓貓吃淀粉,也可以讓牛吃淀粉,至于它們在自然進化中本來該吃什么,已經無關緊要,只要能掙錢。
貓應該吃什么
長期讓貓食用貓糧,就相當于人類長期食用餅干、方便面等加工產品。加工產品中的添加劑對身體的危害不必多說,其中即便是添加了各種人工合成的營養素,其營養也無法和自然得食物相比。因此,請尊重“貓性”。貓在自然界生存,吃的就是生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務必多給貓咪吃肉。
如果你想在這里跟我討論,還有很多窮人都吃不上肉,給貓吃肉是不是太奢侈的問題,我建議,你把買貓糧的錢都奉獻給窮人。另外,吃肉的成本算下來可能還不如買貓糧、妙鮮包那么高。例如:在家樂福,一塊雞胸肉的價格大概是3-4元,足夠1只成貓1天的口糧。而一包最普通的妙鮮包也要4元左右,營養流失還嚴重得多,你可以自己算算這筆賬。既然養貓,就把貓當做自己的家庭成員來認真對待,不要因為自己懶而讓貓終日吃貓糧,貓不會虧待你的。
在國外已經有人開始倡導給貓吃生肉的做法,這樣更符合貓的天性,并且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營養成分的流失。不過,在國內,短期之內應該不會流行起來。首先,貓作為“萌物”的概念已經在人們心中扎根,沒有誰愿意看著自家的萌貓每天叼著血淋淋的內臟、肉塊撕咬得天昏地暗。其次,生肉中可能含有寄生蟲,對人對貓的健康都不利。因此在現階段,白水煮肉(雞胸、魚肉、牛肉等,土豪還可以考慮三文魚)是對貓咪最健康的主食。輔食可以搭配貓草、胡蘿卜等,保證毛球排出。
結尾
貓糧到底有沒有營養,是不是應該讓貓咪長期食用,應該已經比較清楚了。在這個專家大行其道的社會里,我們很容易喪失自己的判斷力。“專家”這種角色存在,是對知識的認可,也是對獨立思考的毀滅。有太多習以為常的事情,正常到你甚至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這種事情,常常是“好像有什么不對”的多發地。專家、知識分子,我們期待他們的指引,但不能喪失自己的獨立思考。因為很難說,誰是真正的專家,每個專家說出來的話,背后是什么樣利益的驅使。也許,在讓人“不明覺厲”的背后,只是一篇軟文。
貓是自家的,該吃啥你看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