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幾日,關于白百合出軌的新聞不要太多。隨之,卓偉又爆料說,Angelababy此前與跑男陳赫疑有超親密關系。
娛樂圈還真是讓大眾得到了滿滿的娛樂。
可是,大眾從公眾人物的婚外情中分明品嘗到了一種與自身關系密切的危機感。
之前,還貌似是男出軌多,女出軌少,而如今,女出軌者也為數眾多。男男女女之間,形成了一種隱形的博弈,在誘惑、貪欲之間相互拉鋸。
一段關系要成長為親密關系,需要時間空間上的機緣,充足的接觸,心靈的共鳴,更需要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高度匹配。
心理學上對親密關系的界定是,兩個情感成熟的人,既親密又各自獨立,雙方在關系里都覺得很舒服,從這段關系里獲得飽滿的情感滋養。
而在現實生活中的婚姻里,很多人根本來不及體驗何為親密關系,就撲進了圍墻中。
2
小C姑娘是一個北方女孩,從小看著父母吵架,沒有實質的情感互動,沒有平和有效的言語溝通。這讓她誤以為一個人和自己可以好好說話,配之以適當的肢體接觸,就是親密關系。
她也就努力往這方面去尋找“Mrright”。
后來,找是找到了,只是半年多之后,這份關系就夭折了。此后的好幾次,也是如此。到了年齡差不多的時候,心理素質不夠強大,被各種因素推著嫁了個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對她看起來不錯,只是倆人似乎沒辦法得到更多的共鳴。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惱人問題,差不多先生和她一樣,不知如何處理,于是互相看不上。
怎么辦?好好說出心底的不滿,可是發現自己控制不了不滿的情緒。差不多先生一聽她說,恨不得捂住耳朵,關上房門,不見不亂。
很長一段時間里,她覺得孤寂無助。身處婚姻中,卻沒有真正的親密關系。
然而,她又沒有能力和勇氣離開,于是便想到了出軌,通過婚外構建親密關系去平復傷口,滿足婚姻中得不到卻無比想要的需求。
問題是,婚姻和出軌勢不兩立。再高超的演技也總有敗露的那一天。她整日在感性與理性間戰戰兢兢,終于陷入了一種極其分裂的狀態。
她找到心理咨詢師,傾訴了所有故事。咨詢師讓她逐步厘清了自己性格的前世今生,也大概明白了親密關系的內涵和外延,才真正找回了自己。
最終,她選擇了離婚,去真正自由地接觸新的親密關系。
3
在閱讀了大量文獻之后,對于親密關系的概念,我的理解是——親密關系必須建立在自我接納度高,自我崛起,擁有強大安全感、自信心基礎上,與另一個契合的獨立個體相互接觸和共鳴,繼而產生一系列愉悅、輕松、舒服的美好感知,推動著身心步入良性循環。
可是,在當前社會,如小C一般,原生家庭各有各的千瘡百孔。所以,很多人模仿和習得的親密關系相處方式并不正確。
在傳統認為“婚姻是兩個家族的事”的觀念仍處于主導地位時,新的觀念諸如“婚姻是兩個人的事”、“男女平等”、“我們要保持各自的領域,互不干涉”等委實讓我們(尤其是女性)如沐春風,心旌搖曳。
可問題是,你崇尚自由,崇尚自我,然而行為習慣卻依然停留在受父母恩澤庇護的階段,比如說,不想和對方的父母一起住,可是卻并沒有能力完全靠自己買房,沒能力靠自己一邊上班一邊帶孩子,于是就會涌現潮水般的不得已和焦慮感。
親密關系在現代婚姻里,摻雜了太多的外部因素,邊界變得難以清晰化,從而嚴重影響著夫妻雙方在親密關系的舒適度和契合度。
有個朋友K自己也是心理咨詢師,可是在她和丈夫婚后發現諸多不契合的狀況時,她一邊有自己的“情人”,一邊卻也不愿意離婚。
她想,婚姻狀況牽一發而動全身,又怎能說離就離。
于是,她就等著最后一根稻草來臨。沒想到,這一等,竟足足等了八年。直到發現丈夫與一個學生在一起的證據,才痛下“離婚”的決心。
其實,親密關系在他們之間早已名存實亡,只是,人們都習慣用“就這樣吧”思維捆綁自己的步伐。
誰都知道,事情的發展是一點一點量化的,因為自己的惰性犯了“拖延癥晚期”,到后來總會悔不當初。況且,誰的日子都不會是全方位的苦楚,哪怕是大部分的苦楚,也許也可以阿Q地想到還有那么一絲甘甜。于是,親密關系最終拖延成了“相敬如賓,感情如冰”。
而出軌,看起來就是最便捷同時擁有完好的婚姻外殼、完整的父母子女血緣關系及完整的自我需求被滿足的狀態。是的,在不被他人發現,在演技足夠高超,在自我完全可以控制局面的情況下,這的確看起來便捷。
甚至,還可以因為出軌,而對不堪的婚姻擁有更高的包容度。
于是,就涌現了轟轟烈烈的出軌隊伍——王全安、文章、陳赫、馬蓉、陳思誠、林丹、白百合……
當然,未被發現的,大有人在。
4
這又讓我們不得不反思婚姻與親密關系的聯系。
親密關系實際上并不僅僅存在于夫妻、戀人之間。還存在于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中。
而一段婚姻中,由于其社會屬性,包含著眾多現實因素、理性衡量,也許殘存在其中的親密情感并不占主導。
即便占主導,也因為上文所剖析的自身習得的處理親密關系方式不對、不夠接納自我、人格不夠成熟獨立以及婚姻關聯面太大等因素致使親密關系持續時間短、柔韌性差。
此外,隨著兩人組建家庭,距離感完全消失,也將親密關系瓦解地片甲不留。
過段時間即將上映的《春嬌救志明》的導演彭浩翔說,不穩定才是一切情感的魅力。
親密關系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的可塑性強,且需要用到集合度高的智商、情商以及人格魅力。正如《親密關系的變革》譯者之一汪民安所認為的,親密關系的核心是“友誼”,而友誼關系如果像婚姻制度一樣被規范化和制度化是脆弱的。只有有距離而靈活、保持微妙激情的友誼,才沒有終點。
也就是說,婚姻關系中的夫妻很難保持適當的距離感,打破了情感中的“不穩定性”,便容易導致親密關系的破裂。
所以,婚姻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親密關系名存實亡。出軌者,暴露出來的,也正是這一點。
我想起一個90后創業明星馬加加,她想把性、婚姻、生育和親密關系分割開來。她認為性只要健康安全,跟炸雞、爆米花差不多,婚姻是一種經濟捆綁,而生育是自己的事情。
這樣大膽的觀點把親密關系中不該交雜在一起的因素分門別類,看起來也挺有意思的。只是,在傳統與先進雜糅的當前,明顯還不具備現實可操作性。
更多人還是希望,在現有斑駁的婚姻制度中,通過完善自我,知道自己應該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角色,管理好情緒,明確自己的底線和邊界,去尋求自己真正想要的親密關系。
在遇到親密關系后,靈敏地感知到處理親密關系的供需平衡點,讓最初的無法預謀,變為最終的無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