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圖,講閱讀的層次的。
在看到這本書之前,我對于怎么閱讀是一無所知。認為閱讀就是看過去就可以了。始終處于表層,要是往深處,我就不會了。
我學的是會計,用好的閱讀方式,可以牢牢掌握知識。不想再按照盲讀的方式去學了。也學不來。
內容細化很不容易。我必須要明確我自己需要什么,實踐最重要。了解的干貨只有是用到就足夠了。
先對四個層次從關注范圍、深度和特點分析一下
- 基礎閱讀:關注范圍是書的局部,字、句、段落;深度則是理解字面意義;特點是基礎,沒有這層話其他層都談不上。
- 檢視閱讀:關注范圍是整本書,從局部上升到整體了;深度則沒有變化;特別強調用時短,快速從書中獲取整體的要點。
- 分析閱讀:關注范圍還是整本書;深度則上升追求理解力了;特別強調效果,不惜一切代價,追求理解的極致,要把書變成讀者自己。
主題閱讀:關注范圍已經超越一本書了,關注的是主題,包含一系列的書;深度則達到運用和創造了,感覺已經超出閱讀之外了;特點是“最”,各種“最”啊:最復雜、最系統化、要求最多、最主動、最花力氣、最后收獲、最值得學習。
從關注范圍來看,是在不斷上升的,從一本書的局部到整本書,最后超越了書。從深度也在不斷加深,從字面意義到深層次的理解,最終到可以自如使用和再創造。從特點來看的話,則沒有太明顯的規律,特點應該是其外在表現特征,而不是核心根本。
基礎閱讀要識字斷句,對字面內容理解不能有偏差,就可以更高層次的閱讀。他是一道門檻,跨不過去就不能閱讀,跨過去就可以閱讀。自然是第一層,這個很容易理解。
跨越完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之后(經歷完最基礎的教育之后),成為了一個基本“成熟”的閱讀者,可以獨立閱讀書籍來學習了。
但大千世界,可看的書那么多,但并不是每一本書都值得詳細閱讀,再者時間有限,要想學的更多,自然要充分利用時間。
這個時候就需要對書籍進行一些“檢視”,檢查一下書大概怎么樣,值不值得讀,重點是什么,目的是建立自己的一個圖書摘要檢索庫,篩出現階段需要仔細研讀的書。
檢視閱讀就應用而生了,求廣而不求深,求快而不求細。基本上是個定方向的意思。既然方向定出來了,那也不能光停留在淺層次的認識,為了加強理解力,全心投入來把目前篩出來的書吃透吧。
分析閱讀就是為了達到“精深”而劃分出來的。這里有點“為道日損”的意思,別的都不用管了,把這條道先通了吧。
閱讀(學習)的最終目的和現實意義是運用。對某一個具體的“主題”要投入運用和再創造,通常來說一本書是遠遠不夠的,你深度達到了,但是還不夠廣,沒有達到在該主題的“圓潤”狀態。
下面就是主題閱讀了,綜合其他所有層次和技巧的閱讀,這個層次已經超越“書”本身了。
綜合來說,四個層次的劃分跟我們現實的學習成長規律相關
先打基礎(基礎閱讀),
再廣泛涉獵(檢視閱讀),確定一個突破點
然后對此突破(分析閱讀),達到精深
最后再擴展至其他點(主題閱讀),全面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