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利的《人類簡史》第一章節認知革命。
第一章節主要講述的是石器時代甚至更久遠的歷史,作者通過研究智人和其他人種的區別,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大規模的人類合作以虛構的故事為基礎。人類最開始因為自然原因限制而處于孤立狀態,即使又氏族也只是小范圍內部的交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的不斷進化,技能的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逐漸密切。僅靠以前的溝通能力不足以維系大規模人群,這時候人類的智慧發揮重要作用,利用虛構故事的方法,并使人們相信,從而有了共同的信念,凝聚力也就產生了。
作者指出,想了解人類的天性、歷史、心理,就得想辦法回到那些狩獵采集的祖先頭腦里面,看看他們的想法。可是我們還沒能達到看到人思維的水平,但可以從他們遺留下來的痕跡推測他們的想法,分析還原當初的生活習性。有專家說,那個時代是最初的富裕社會。在我們的印象里,他們應該是過得很貧乏,無聊的日子,可實際上是他們有健康和多樣化的飲食,相對較短的工作時間,少有傳染病的發生。這些和現代的我們比起來,聽起來生活質量很好。因為人內心的滿足最重要。很多人發現如今雖然安居樂業,吃飽穿暖,但是精神上很空虛,加班時間長,身體有各種各樣的毛病。但從另一方面看,我們的科技進步和物質水平發達,加上醫療設施技術進步,壽命也比他們的長,還有各種娛樂設施。但是這些還是要看個人的心理。
人類社會終究向前發展,而且更新換代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但是我們還是要適當的時候慢下來,回想一下,這些東西真的是我們所追求的嗎,我們真的能快樂和幸福嗎?如果只是為了滿足某些少數人不正當的私欲,我們應該學會抵制,進步需要向好的方面發展。
第二部分之農業革命。
照我們常人理解,人類從過去的采集狩獵到農耕文明,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因為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從前居無定所,食無定時到有固定的住所,依靠耕種獲得食物,人口存活率大大增加,人口數量超過幾千年前的總數。可作者卻認為這是一個極大的騙局,當人類的歷史發展演變到這個地步,意味著人類離滅亡不遠了,這是為什么呢?
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量好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有限,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產生一群養尊處優驕生慣養的精英分子。以至于后來的歷史只告訴我們極少數人在做什么,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挑水耕田。當人口數量增長到一定的數目,我們的記載就要有所取舍,不可能記錄全部人。而且大部分人都做著千篇一律的事,也不便于記錄,只能選擇特殊的人特殊事件記載。這也是無可奈何之據舉,也難以用其他言語來反駁。平等和公正,二者不可兼得。
歷史的發展軌跡就是如此,最開始因為生產資料的有限,人們只能采取等級制度,保存小部分人的生存,而大部分人作為犧牲品,為歷史所淘汰。之后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可以創造更多的物質,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而人的認識也在不斷的提升,倡導全世界的人平等,排除等級制,人人享受基本權利,然而還有一些權力無法讓全體人得以實現。因為資源終究有限,但人的覺悟在不斷提高,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好。
第三部分:人類的融合統一。
歷史背景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那段時期。僅僅是單純的農業已經無法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欲望,加上各領域的主日益強大,為了利益紛爭而大動干戈,如果一味固守傳統,只能落后于世界,倒不如闖出一番新天地,另辟蹊徑,增加自己的財富。
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帝國和資本。帝國是政治方面的因素,民族是判斷帝國的一個標準,不僅僅包含一個民族,而是在廣袤的領土上擁有多個民族。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然而領土一大,所需要管轄的范圍變大,利益的維護變得重要,需要詳細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條文予以保障,還要依靠武器增加國防實力。這就需要資本進行支持,所以財富增長,人們對于物質的渴望也促使自己想盡辦法發財致富。甚至不惜犧牲他人的生命作為代價,引發了萬惡的資本積累。最后,還有文化因素的促進功能,宗教改革,也讓人們的思想有所改變,放棄了過去的苦行,禁欲,而是解放人性,追求現實幸福。
今天閱讀完了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這是本書的副標題,可是作者并不認同這以觀點,這只是大部分人所以為的,人類征服了全世界,以后將征服全宇宙,人不再是如動物一般的,而是他們的主宰,人就是萬物的上帝。可作者卻反對這一觀念。本書他羅列了各種歷史事件,看上去人類很偉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跡,可是他仍然反對以人類為中心的歷史觀念。本書的重要意義就是思考人之為人,認識你自己。
第四部分:科學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全球通史》主要是以1500年作為分水嶺,該作者的歷史思路是講述1500年以前和1500年之后的歷史大事件。因為隨著人類的不斷進步,過去需要幾千年才取得的發展和進步,人類短短幾百年就做到了其發展量,還超出幾千萬倍。作者或許是參考了這一數據。當人類發明了蒸汽機以后,開啟了工業革命,世界的發展就一發不可收拾。如果是8世紀的人穿越到14世紀或許沒有不適應,環境基本熟悉,而倘若是14世紀的人來到20世紀,他一定會覺得自己瘋了,完全陌生的世界,措手不及。然而這些科技的發展也不是沒有弊端的,特別是如今的智能時代,一旦人類發明出比自己還聰明的生物體,我們該何去何從?
正如作者所言,他特意研究了人們的快樂。他發現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類的幸福滿足并沒有很大的變化,即使我們能發明這樣那樣神奇的玩意。甚至他認為我們比過去的人更加不快樂。也許是現在的我們要求太多,物質欲望太強烈,一旦沒有辦法實現,終身抑郁。快樂的秘訣其實就那么簡單:知足常樂!無論是古人還是現在的人,窮盡一生都會得出同樣的結論,可惜很多時候我們難以踐行,而飽受痛苦的折磨。
本書最大的意義和價值不是給我們簡單介紹人類的歷史,而是作者從各類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觀念和深切的人文關懷以及對哲學和人類的基本思考。
首先,作者認為過去的人類并不比現在的人類過得差,他們比現在的人類可選擇的食物種類更加豐盛,人也更為自由,平時通過采集和狩獵可獲得鍛煉,也不易于感染群體性疾病。當人的負擔過少,欲望較少,人也會更加的快樂和容易滿足。
其次,他提出這樣的一個觀點:農業革命是歷史上的最大騙局。表面上看,人類通過大面積耕種,大規模的生產,使得人口激增,并不斷發展壯大,實際上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資源環境的破壞,各種政治權術以及殘酷的戰爭,最主要的是人類的自由被大大束縛于土地之上,蕓蕓眾生耗盡心血產出的糧食也提供給某些精英分子,而他們卻史上無名,為他人做嫁衣。
最后是他對于人類的未來之思考。人類無論處于哪個時代,都應該思考最基本的問題,就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如果我們不能認清人之為人的特點,人類的獨特性,一旦我們發明出比我們更聰明的物種,我們該何去何從?
看本書,重要的不是說了什么, 而是讓我們可以思考什么,這是本書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