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這一條我們依然先不談孝悌的問題,來說學習。
-1-
單從句意的角度來說,孔子是希望后生們能夠先去修養自己的品德,然后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六藝來提高。實際上,光是“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這幾種品質,就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了。那么孔子為什么要學生們先來做這些呢?
很簡單,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先打好基礎,然后再駕馭新的技能。
孔子所列舉的幾種品德,都是需要正心誠意才能夠做得到的。能夠做到這些,人就會對社會運行的規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而且能夠比較好地控制自己的內心。這個時候學習再學習六藝,就能夠對這些技藝中蘊含的道理有更深刻的認識,而不會因為過多的技藝蒙蔽了自己對于根本道理的認知。
我知道,肯定會有人問,既然做到了這些就能夠對規律有基本的認知,也能夠控制好內心,那么不學文又如何呢?不學,就會因為固步自封而失之于鄙俗。
-2-
讓我們把情景拉回現實。關于要建立終生學習觀念這個問題我覺得已經無需討論了。現在的問題反倒是,面對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技藝培訓,你要如何選擇?
最近有一組很有意思的詞,一個叫做“斜杠青年”,一個叫做“T型人才”,說的都是跨領域人才的問題。但是呢,斜杠青年這個詞一不小心就被玩壞了,反倒助長了人們浮躁的情緒。似乎斜杠越多,才能代表著人越成功。于是大伙兒跟瘋了似的學習不同的技能,一時間,培訓業大火。從語言學習到各類計算機應用,從自我管理到職場進階,從寫作演講到理財投資,甚至于連記筆記都成了一門技能可能拿出來培訓一番。青年們的斜杠越來越多,錢和時間都投入進去了,可是每次只在一個技能領域中踩上一腳,鞋都沒濕透就要趕時間去踩下一個水坑,結果斜杠青年們到底收獲到了什么呢?
青年們背上的斜杠就像一個個氫氣球把青年們的雙腳拉開地面,制造出一片財務自由就在眼前的大好景象。于是斜杠青年們開始失去耐心,失去對于一個領域的精專,失去對自己心靈的把控。但是現實卻是,人無論要在哪個領域生存,都會一定會遇到荊棘,當這個荊棘把青年們背負的斜杠刺破,你猜他們最終會掉到哪里?
當然,是回到原點。如果這個世界是一個靜態的世界,那沒有進步就不是最可怕的,因為大家的相對位置沒有變。但糟糕的就是,這個世界變化如此之快,當斜杠青年從空中掉回原地的時候,那些扎扎實實地修煉自己的根本技能的人早已離開了原地。他們在獲得一個領域的成功之后利用知識遷移的本領再把自己的領域拓展開,他們前進的步伐早已是那些從空中掉下來的斜杠青年們無法企及的了。而這些肯在一個領域進行深耕,在自己能夠輕松應對,也就是“行有余力”的時候才去進行拓展的人,才是會為社會做出貢獻、為自己創造價值的T型人才。
-3-
在一個領域里面深耕,磨練的不僅是人的技能,更是一個人的心智。我的老師們經常會在講座中提到這樣一句話,叫做“坐不住冷板凳,享不得冷豬肉”,其實就是說人要想要在科研上出成果,就一定要能夠抵御住外界的干擾,把持住自己的內心,約束好自己的欲望。在縱深拓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阻礙和瓶頸,一定也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然后不停地糾正,但是一個人在一次次逆向沖擊之后還能夠堅持不放棄,內心才能夠真正地強大起來。這樣的人,會知道自己真正的目標是什么,會理解真正的“道”為何物。這樣的人,在一個領域無法滿足他的情況下向外拓展時,才不會被各種花式的技能迷惑。
說得好像很抽象,但其實也很簡單。有過理財投資經驗的人都知道,要培養一個自己的能力圈,只做自己看得懂的東西。在能夠輕松玩轉一個行業之后,再去研究下一個行業。不然,就會像眾多韭菜一樣,被各種技巧迷惑,以為自己能夠賺到超額的利潤,結果卻被鐮刀們割去了本金。
其實那些搞培訓的和鐮刀們也沒什么不同。商業與教育不同。商業追逐的是利潤,搞培訓的人作為商家不會關心你是不是能夠從他的課程中獲得成長,他關注的是你會不會從腰包從掏出雪花一樣的銀票。可是同樣是培訓,對于購買者而言就是教育,作為受教育者的我們有責任讓這些培訓推動我們的進化,讓我們有朝一日,也能變成一把鐮刀。
因為學習,最根本的目的是讓心智有所成長,其次才是增強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技能。
上一章 夫子的日常(第5日)敬事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