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不是金,“贊同或反對作者”|《如何閱讀一本書》Day11

十一章 思維導圖

假設你在讀一本好書,也就是說這是一本可以理解的書。再假設最后你終于可以說:“我懂了!”再假設除了你看懂了全書之外,還對作者的意見完全贊同,這樣,閱讀工作才算是完成了。分析閱讀的過程已經完全結束。你已經被啟發,被說服或被影響了。當然,如果你對作者的意見不同意或暫緩評論,我們還會有進一步的考量。

當讀者不只是盲目地跟從作者的論點,還能和作者的論點針鋒相對時,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對的有意義的評論。

詮釋一本書的過程,是透過言語的媒介,達到心靈的溝通。讀懂一本書,可以解釋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種認同。

這章節的內容顛覆了自己以往的認知,原來沉默不是金,這點相信是很多應試教育的孩子們非常缺乏的,沉默說明你還沒用讀懂一本書,讀懂一本書的最高境界竟然還要和作者針鋒相對,要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

一、偏見與公正

和作者展開辯論時我們一定要熟悉辯論的基本原則,在辯論中要顯得又有禮貌又有智慧。事實上,當我們不只是盲目地跟從作者的論點,還能和作者的論點針鋒相對時,才能對他提出同意或反對的有意義的評論。

現在我們來談談你讀懂了一本書,但是卻不同意作者的狀況。如果你都接受前一章所談的規則,那么你的不同意就是因為作者在某一點上出錯了。你并沒有偏見,也不是情緒化。因為這是事實,那么要作到理想化的辯論就必須滿足以下三種條件:

1、因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動物的一面,所以在爭辯時就要注意你會帶進去的情緒,或是在當場引發的脾氣。否則你的爭論會流于情緒化,而不是在說理了。當你的情緒很強烈時,你可能會認為自己很有道理。

2、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設攤出來。你要知道你的偏見是什么—這也是你的預先評斷一場好的辯論是不會為假設而爭吵的。要給作者一個公平的機會表達意見。

3、派別之爭幾乎難以避免地會造成一些盲點,要化解這些盲點,應盡力嘗試不偏不倚。在爭論時應該多一點理性的光,少一點激情的熱,每個參與辯論的人至少都該從對方的立場來著想。如果你不能用同理心來閱讀一本書,你的反對意見會更像是爭吵,而不是文明的意見交流。

理想上,這三種心態是明智與有益的對話中必要的條件。這三種要件顯然也適用在閱讀上—那種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上。對一個愿意采取理性爭論方式的讀者來說,每一個建議對他都是金玉良言。

無論如何,作者與讀者的對話及批評式的閱讀,是可以相當有紀律的。因此,我們要介紹一套比較容易遵守,可以取代這三種規則的替代方法。這套方法指出四種站在對立角度來評論一本書之道。我們希望即使讀者想要提出這四種評論時,也不會陷人情緒化或偏見的狀態中。

我們的前提是讀者能與作者進行對話,并能回應他所說的話。在讀者說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說明:

1、你的知識不足(uninformed)。

2、你的知識有錯誤(misinformed)。

3、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

4、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二、判斷作者的論點是否正確

1、知識不足

說一位作者知識不足,就是在說他缺少某些與他想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知識。在這里要注意的是,除非這些知識確實相關,否則就沒有理由作這樣的評論。要支持你的論點,你就要能闡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識,并告訴他這些知識如何與這個問題有關,如果他擁有這些知識會如何讓他下一個不同的結論

2、知識錯誤

說一位作者的知識錯誤,就是說他的理念不正確。這樣的錯誤可能來自缺乏知識,但也可能遠不止于此。要想作這個評論,你必須要能說明事實,或是能采取比作者更有可能性的相反立場來支持你的論點。

3、不合邏輯的

說一位作者是不合邏輯的,就是說他的推論荒謬。一般來說,荒謬有兩種形態,一是缺乏連貫,另一個是事件變化的前后不一致。要批評這兩種問題,讀者一定要能列舉精確的證據,即作者的論點中所欠缺的使人信服的力量。

4、分析不夠完整

1)他并沒有解決他一開始提出來的所有問題,

2)并沒有盡可能善用他手邊的資料,

3)并沒有看出其間的含意與縱橫交錯的關系,

4)沒法讓自己的想法與眾不同。

但這還不夠去說一本書是不完整的。任何人都可以這樣評論一本書。人是有限的,他們所做的任何工作也都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因此,作這樣的評論是毫無意義的。除非讀者能精確地指出書中的問題點—不論是來自他自己的努力求知,或是靠其他的書幫忙—才能作這樣的批評。

三、分析閱讀的三階段

現在我們現在要把所有的規則按適當的次序,用合宜的標題寫出來:

一、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的規則

(1) 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 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3) 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并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 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

二、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診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5)診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么,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

三、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

這些分析閱讀的規則是一個理想化的閱讀。沒有多少人用過這樣的方法來閱讀一本書。而使用過這些方法的人,可能也沒辦法用這些規則來閱讀許多本書。無論如何,這些規則只是衡量閱讀層次的理想標準。你是個好讀者,也就能達到你應該達到的閱讀層次。

羅偉思維導圖馮馮


讀的時候,忌輕易評價;其次不要爭強好辯;第三,評論前區別知識和個人觀點。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