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隱娘》昨日開畫,作為一部戛納獲獎作品,侯導七年磨一劍的戲,我懷著敬畏之心走進影院,出來之后百味雜陳,很多沒來的及走進影院的朋友來問我觀影感受,我也沒出聲,我認為,此時該靜靜。
今一早,發現朋友圈刷遍聶隱娘,多數是轉發一些夸<聶>好,看不懂的人都是逼(sa)格(bi)不夠的信息,如此我就不得不說一說了。
這些文章多數是夸贊<聶>的攝影、剪輯、質感的,卻極少數深挖電影背后的內容。乍一看,好!專!業!啊!可事實上呢,寫文章的人他也沒看懂,只是他沒讓你看出他沒看懂,而裝出一副很懂的樣子!
至那些沒看懂的朋友們:不要悲傷,不是你逼格不夠,是真的有很多人看不懂!!
在電影院里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不斷有人離席,作為一個影視從業人員,我認為這是很可怕的事,你要說啥,觀眾聽不懂,那等于白說,連聽都不愿意聽,那就等于煩了!導演的表達或自我表達就是不到位的!從這個層面來說,電影已經是不成功的了。
作為一部唐傳奇小說改編的電影,其畫面渲染出的濃濃唐味是影片一大亮點,但這不是MV畫面拍好看了是不夠的。導演是個用鏡頭語言講故事的活兒,故事沒講好其他都白搭(當然中國已經有好多導演在不好好講故事上前仆后繼一騎絕塵了)!
說到講故事,就不得不說劇本了,我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一部根據小說或是其他作品改編的戲要上時,我都會千方百計地搞到劇本和原著來看,這已經近乎一種強迫癥了,聊到這兒很多人又要噴了,把電影和原著放一塊比是不公平的。但是,為什么不公平呢?因為你在心里已經覺得電影沒原著好,只是拉不下臉來說不好,要是好的話此時你已經跳出來告訴我它哪里好了,嘿嘿。
好吧,不招公憤了。電影和文學本來是兩個載體,放在一起比確實是不能比的,那為什么要放在一起呢,看的是兩種載體在說同一件事,其中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到底處理得怎樣。再回到<聶>,我先是看了劇本的,因此進電影院之前我基本還算有備而來,并且冷靜客觀的看完了。從劇本角度,聶隱娘的故事基本還算是流暢的,來龍去脈,起承轉合,人物百轉千回。在影院里看到的版本卻是支離破碎的,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地方,當時腦中蹦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導演沒拍明白吧!然后心里立即為導演解釋,這里肯定有剪輯的原因(咱們的某電你們懂的),再或者戛納獲獎版本不是這樣的,可是這又能怎么樣呢,你最終呈現的效果就是不理想,于是鎩羽而歸。
回到家,還不死心,找到原著來看,細讀,又查了當時的歷史背景資料,總算是把誰打誰,誰為啥殺誰弄明白了,心中感嘆候導背后做了那么多功課。可是,又要可是了,觀眾是不會翻閱典籍查好資料,各種自行補腦后再進電影院的,那么最后的結果是,看不懂!所以不要為看不懂而不好意思,試想那些言之鑿鑿的文學愛好者又有多少深度挖掘或者是了解唐傳奇的呢?因此,不要在販賣你的逼格了,大家都是普通人。
徐逼叨叨說了半天,我并未對電影提出任何針對性言論,在我看來,電影表達有時確實是很個人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有我自己的小心思,我不想給任何人詬病我挑剔我的借口,以上,純屬個人感受,與電影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