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一篇教大家如何選書的文章,從前遇到選書的問題大概得到的答案就是要讀經典,但是“讀經典”這個說法比較虛,不實在,這篇文章我覺得幫我理順了這個問題,文章中就為什么要讀經典,如何判斷什么是經典以及遇到經典要怎么啃,啃什么,啃完了要怎么用都做了掰開揉碎的闡述,看完覺得永澄這老媽子的外號絕不是虛名。
作者的標題是教你一個算賬的方式(算賬,是一個會計詞匯,是指在記賬的基礎上計算反映企業的經營活動和成果或行政事業單位預算資金的收支或結余。),那么就我們個人來說,算賬的時候我們大概會想什么呢?一般會想到這個事物結束之后,我花費了多少,得到了多少,這個錢花得值不值,我還有多少錢可以花,我還有多少東西想要買等等。
對于讀書來說,我們的時間的總量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里得到更多有價值的知識,更有效率的讀書,是我們想要的一個核心標準,怎么才算是有價值呢,這個“價值”其實是非常個人化的,每個人內心對事物的定價方式不一樣,一個“知識”在不同的人眼里就有不同高低的定價,這里的“定價”其實就是指在你心目中這個知識是否有價值。那么你心中的這個價值標準對不對呢?有人會說,你不是說價值是很個人的東西嗎?怎么會有對錯之分呢?那么我想這里所說的對錯是指是否能讓你成長,而且是高速成長,就像有人會說,我看書不為得到什么實際的價值,就為了陶冶情操,那么你想要的陶冶出來的情操是什么樣的,總該是你現在達不到,夠夠手才能達到的吧!這里又有點像舒適區的概念,就像我自己有一個錯誤定價,我自己覺得自己特別喜歡看育兒方面的書,有的講育兒的書,我一天就能看一本,那么這本書的價值對我來說重要嗎?其實它已經是我有了的知識了,我再去看,只是圖個爽,這個點gat到我了,我好舒服呀!!“舒服”就是一個很強的外部觸發器,觸發你錯誤的定價,你需要有很強的覺察才能監控到自己!在“陶冶情操”的對立面是“急功近利”,很遺憾的這個錯誤定價,也會發生在我身上,今天看到別人看了這本書就升職了,明天看到那個人學了這個就自己開課了,于是自己就今天對這個感興趣明天又覺得自己對那個有天賦,但哪一個都在沒有觸及到核心價值知識的時候就逃走了,所有的學習都是走馬觀花!想要理性的看待學習,除了要有很強的覺察,還可以是有一個或者一群明白人時時提醒一下自己,做一個監控機制!其實今天學習的這篇文章就可以時時拿出來讀一讀,看看自己現在的學習符不符合高價值標準!
文章中提出了三個高價值的標準是:通過幾個有限的知識可以衍生出某個完整的學科;可以反映出人類普遍行為的底層規律;可以被若干學科共用。這以上其實告訴我們什么是之前大家經常說的“經典”!以及哪些是我要選擇的“經典”
在這個標準下,作者提了一個“反饋環”的概念作為例子,這個概念經過作者的闡述是完全符合高價知識的標準,大家可以去看看這篇文章,動手找一找這個概念是怎么符合這三個標準的!
我自己看完這一段有點郁悶,因為作者是牛人,他知道了“反饋環”之后縱向能打通一個領域,橫向能運用多個領域,最牛逼的是最后還能升級為模型思維,看了他對“反饋環”的介紹,我徹底對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們常說的融會貫通,觸類旁通之類的詞有了全面又形象的認識!!而如果我自己知道一個知識,可能僅僅是“哦,我知道什么是反饋環了”(傻著臉)。壓根不會意識到自己面前的是一個這么牛逼的概念,更別談運用到各個領域了。在你的目光還很短淺的時候,你都不知道他是這樣高價的知識,你怎么能很好的運用他呢,這有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感覺!那么作者說了在這個標準下,作者認為概念、原則、假設、模型、推演邏輯都是極高定價的知識。想要蛋,我們可以先從牛人那里借一只雞,然后按照三個高標準去思考,去融合,去打通,就是從這些牛人的文章或者課程里去找,他告訴我一本書,我就啃一啃,把高價值的知識封裝成自己的概念資源包,再去找下一個,不斷的充實自己的資源包,在羅輯思維的《這一代人的學習》里提到了未來的學習要靠概念去搭建自己的知識框架,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這就告訴了我們選好經典應該怎么啃,肯什么!
啃完之后怎么用,作者在文章中舉了成甲說書是如何在工作中運用各種資源包打通新知識,作出讓大家愿意為之付費的新產品的例子看起來也是很過癮!!其實我覺得最后的運用是個水到自然成結果,這些個知識點在你心中都生根開花了,那么花開堪折直須折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