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壩壩電影”是指上世紀五十至八十年代,中國許多地方的工廠、鄉鎮和農村的一種看電影方式。
“壩壩”就是農村家家戶戶的院壩或工廠的藍球場或者是鄉鎮的街道或者是學校的操場待寬敞的場地,四川話叫“壩壩”。那時放電影就在壩壩里,沒有耀眼的燈光,沒有漂亮的舞臺,只需在曬場邊立兩根竹竿,竹竿上掛上一幅白色銀幕就行。人們或坐著看或站著看,或正面看或反面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這就是壩壩電影。
每當村里有放電影的,那就像過盛大節日。那時,只要聽說晚上哪里有電影放映,為了占個好地方,家里有老人和小孩的就會提前去占位置,方凳、竹椅、石頭、磚塊,甚至是背兜都會成為占據有利地形的工具。
夏天黑得晚,吃過晚飯,人們三五成群拿著綁好回去照明用的火把,那時很少有人用手電筒。許多人換上了走人戶、逢年過節才穿的花衣服。大家陸陸續續來到壩壩里。小伙伴們,更是呼朋引伴,在人縫里瘋跑。大人則在這難得的閑暇時聚首聊天,農活氣象,莊稼收成,嫁娶壽誕,軼聞趣事等。
人們坐在壩壩里,抽葉子煙的,吸紙煙的,也有嗑瓜子的,人們都像過年一年。
天剛黑定,聽見遠處傳來“噔噔噔噔﹍﹍”的悶響聲,那是鍋爐拉燃了,放電影的大方桌上亮起了電燈,電影開始上映了。
冬天來了,雖然天寒地凍,但擋不住人們看電影的熱情。人們仍會冒著嚴寒,前去看壩壩電影。
那時,看壩壩電影最慪人的是正放電影,突然下雨了。人們四處逃竄,一會兒,雨停了,人們又濕漉漉地回到電影場,重新來看。因為當時的電影拷貝很少,這里放了那里放,不能在哪里耽擱。所以下雨下雪,只要不是很大,能堅持放映就要放。
那時壩壩里有打雨傘的,戴斗篷的,披蓑衣的,這是有先見之明的。大多數是將衣服頂在頭上,找把谷草或芭蕉葉頂在頭上的,也有就光著頭淋著雨,于是出現了“淋死不屈”要繼續看下去的笑柄。也有遇到暴雨下個不停,被迫取消放映的。
鄉下的孩子,他們跑幾里山路電影沒看成,反而淋成落湯雞,但并不會因此而下次不去看電影。
那時,沒有電話,沒有手機,交通靠走,聯系靠嘴喊。有時,人們四處傳言某某村要放電影,當孩子們摸黑跑去時,才發覺那只是傳言。多少次孩子們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回來時孩子們會故意多拽些谷堆里的谷草,把它拋灑在田邊地坎。有時他們也會惡作劇地跑到地里,使勁地踩踏,邊踩邊發泄不滿。
“踩死你,踩死你。”
“騙人的是小狗,你們全村人都是小狗。”他們也會故意大喊大叫,逗引出家家戶戶的狗,引誘著它們狂吠不停,追趕著它們。
回家的路上,他們也會自嘲,把自己封為“白跑英雄”。下一次,只要傳言中某某村要放電影,他們照常會跑去,時不時又會當一次“白跑英雄”。
小星星小時候,看電影的機會已經很多。那時村里稍微富有的人家辦喜事或喪事,他們家都會包一場電影在自家院壩里放。那時,一部片子都要看好幾次,這個村看了又到那個村去看。而且每回聽說有電影,那高興勁兒別提了,小朋友之間總要相互轉告,每個小臉笑得像綻開的鮮花。大人們這天收工也特別早,總之,有電影的日子就像過年。
村里的人們近水樓臺先得月,把好位子都占得差不多了,后來的人在銀幕背面找一個座位看得津津有味,有的見縫插針找一個能立足之處站著,也看得喜笑顏開。小伙伴們,大多在前面銀幕下坐在草地上看,有時脖子望酸了,就睡在草地上看,有時一場電影看完,背上衣服都被露水濕透了。
那時的觀眾看場壩壩電影十分專注,從片頭開始直至看到片尾的字幕,甚至看見“再見”了,還是不想離去,繼續留下來看看電影放影師傅收拾機器,非常好奇這電影的神秘。
看完電影,大家打著火把回家,火把時不時被風吹滅。有小伙伴不小心拽到水田里摔了個狗啃泥,有人跑著跑著掉了一只鞋子在山崖里去,他們也不覺得辛苦。因為那些天,他們有了很多談笑的資料,也會不時模仿電影里的臺詞和反派人物的動作。
那時電影也不是很多,小朋友們翻來覆去看的電影總是那幾部,8部樣板戲,什么《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冰山上的來客》,《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拉壯丁》等等。后來才有了《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只要聽說哪里有電影放映,不管多遠,小伙伴們還是要跑去看,一場不漏,都看了好幾篇了,還是要跑去看。
看壩壩電影真是舒服,有星星做伴,有月亮作陪,有時天刮著風,下著雨,大家也觀看得很有興致,就像過節一樣。
后記:這是一部農村的記憶,這也是農村正在消失的記憶。國慶節回老家,感悟很深,路修好了,房子修漂亮了,可是地荒了,人逃離了,甚至出現了無人村。
這是一部10萬字左右的散文小說,書名暫定為《鄉間的小星星》,持續連載中,希望有人喜歡。
點個喜歡??再走好嗎?讓我們這些靠寫字吃飯的人能堅持下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