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風(fēng)搏擊,或隨風(fēng)飄蕩,或翱翔藍(lán)天,或墮入深淵……
當(dāng)再一次回顧《阿甘正傳》的時候,已經(jīng)是另一種感覺了。
在影片中,帶著美國南方口音、智力有障礙的阿甘凝視著充滿野性的珍妮,仿佛和美國小說大師福克納的名著《喧囂與騷動》中的傻子班吉是遠(yuǎn)親。
但二者顯然有著根本的區(qū)別:班吉只是一個家庭衰亡的象征,是個真正的低能兒;而阿甘這個“傻子”卻幾乎代表了這個時代所缺少的所有美德:誠實守信,做事認(rèn)真,勇敢無畏,重情輕財,反過來說則是具備這些美德便成了愚蠢,這真是對當(dāng)今某些社會狀況的一個莫大諷刺。
有時候墨守成規(guī),并不代表不思進(jìn)取
回想影片中的對話:“你以后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
“什么意思,難道我以后就不能成為我自己了嗎? ”
阿甘的堅定,珍妮的迷茫,阿甘的無欲,珍妮的貪婪,阿甘的癡情,珍妮的濫情,阿甘是行動派,珍妮是頹廢派,珍妮始亂終棄,珍妮放蕩不羈,珍妮聰明漂亮卻把上帝給的浪費的精光。
而如今阿甘所摯愛的珍妮則是墮落的象征,她染上了幾乎所有的惡習(xí),如吸毒、性解放等,最后她死于一種病毒——其實影射的是艾滋病毒。則又換一種思維去想,則又是一種結(jié)果。
我們在追逐某一種東西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即使成功的時間很長,機(jī)會很小,但是我們做到了問心無愧。
敢于挑戰(zhàn),并不是傻缺冒失
阿甘如同一個戰(zhàn)士,以他貌似簡單,實則更為簡單的頭腦和特殊的才能以及強大的體魄為武器,一次又一次地贏得了生存和發(fā)展。
這是一種對上帝獎勵善良的希望,同時,它更包含了一種基調(diào):向前,“跑”。
有人說,這樣奔跑會給人帶來希望。事實上,希望確實存在,影片贏得了如此眾多的觀眾,吸引了甚至只喜歡輕松的娛樂片的觀眾,便說明了希望本身和希望的魅力 阿甘形象的塑造顛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與傳統(tǒng)觀念背道而馳,具有強烈的反傳統(tǒng)、反主流性。
阿甘的經(jīng)歷讓許多“聰明人”相形見絀,我想導(dǎo)演就是想通過阿甘形象的塑造來反諷社會,反映社會現(xiàn)狀,比如對人的異化、墮落的揭露等 借此來引起人們對社會與人們命運、前途的關(guān)注。我們此時為什么不做下對比,我們是否偏離了我們的人生方向了?
在奮斗的年紀(jì),我們必須一步一個腳印
阿甘身后總有一群尾隨者,他們找不到人生的答案,盲目地追隨阿甘,可以這么說,這就是當(dāng)時社會的一種現(xiàn)實,人們對現(xiàn)實失望,找不到生存的動力與意義,只好無望地把命運寄托在別人身上。
而阿甘卻總能以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現(xiàn)實,勇敢地跑下去,這不能不說是絕妙的諷刺。 對于這樣一個近年來好萊塢電影中少見反事例的鮮明人物,阿甘無疑會被載入史冊,在美國,阿甘就是戰(zhàn)后嬰兒潮一代的化身,在他們的經(jīng)歷中,3K黨、搖滾、越戰(zhàn)、肯尼迪、尼克松等紛紛登臺亮相,在和平的混亂中他們成長,道德的重建,個性的張揚,使他們的人生道路充滿著變數(shù),他們看來似乎缺少錘煉,步履蹣跚得讓人放心不下,但他們終究是長大了,并且他們跑起來的速度出乎了父輩的意料。
在小說《阿甘正傳》里,它的結(jié)尾是這樣寫的:“不過,我跟你說,朋友:有時候到了晚上,我仰望星星,看見整個天空就那么鋪在那兒,可別以為我什么也不記得。我仍舊跟大家一樣有夢想,偶爾我也會想到換個情況人生會是什么樣兒。然后,眨眼之間,我已經(jīng)四十、五十、六十歲了!
相信即使看到這里,每個人內(nèi)心的惶惑感一點都不會減少,但同時我們也會油然而生一種超脫的感覺,就像我們仰望星空,感到一種自然的和諧和偉大的力量,雖然一些問題還是沒有答案,可是已經(jīng)變得不那么重要。時間總是無情地流轉(zhuǎn),它在催促我們不要因太多的思考而虛擲光陰。
當(dāng)代的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
出自生阿甘經(jīng)典語錄: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結(jié)果往往出人意料。
盡管人生道路充滿著變數(shù),但我們必須做到一步一個腳印,做到問心無愧,我們可以不成功,但是我們不可以不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