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此岸時光的第20篇文章。
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致力于研究人類行為的奧秘。究竟是什么驅動了人的行為?怎么樣的方式才能趨使他人去完成一項特定的行為。
電影《我不是藥神》里勇哥帶領團隊去做團建的那晚,在思慧曾經工作過的酒吧里,為了給思慧出氣,他甩出幾大摞人民幣,指使酒吧經理跳鋼管舞,最后酒吧經理狠狠地說了句,“你給我等著!”雖然不情愿,但舞是跳了!驅使他人完成一項行為的目的是達到了。
金錢的誘惑是行之有效的,金錢驅使了他人的行為。
那么金錢在激勵方面的運用究竟如何呢?
我們來看看平時使用的一些司空見慣的激勵行為,是否能行之有效?
一年級的孩子拿到了100分,家長獎勵了一頓麥當勞,孩子倍受鼓勵,激動得說:“下次還要再得100分”。可是,他的內在動力變成了要再次獲得麥當勞,而背離了獲得知識是喜悅的初衷;
公司里的員工獲得了好的業績,獎勵了1000元獎金,這1000元獎金代替了他超越自我的喜悅,下一次的奮力一搏的價值似乎無法超越這個1000元,內在的動力改變了最初的方向。
人的內在動力非常脆弱易變,以上簡單粗暴的激勵方式,很有可能就讓人的內在動力產生巨變,從而失去動力,再也無法獲得巔峰體驗去超越自我。
《獎勵的惡果》這本書,告訴你以上的這種激勵方式有可能非常有害。
這些獎勵機制最后會背離獎勵的初衷,從“因為做得好被獎勵”變成了“為了獎勵只做能得到獎勵的事情”。
一、獎勵有害的五個原因:
1、讓人覺得被控制
獎勵和懲罰本質上都是把人當作被動的木偶,用力去控制人的行為,它損害了人們的人格尊嚴,是不道德的。同時,外在獎勵會盜取人對自我評價的評價標準,讓人無法客觀看待事情好壞,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權。
獎勵和懲罰機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都是通過外在力量去控制別人。
2、會影響人際關系
外在獎勵實際上是一種人為造成的“稀缺”,只有通過競爭才能讓人極少數人獲得獎勵。在爭奪和競爭的過程中,人會把他人視為實現目的的工作,從而傷害人際關系。
3、阻止了創新和冒險
如果達到某個標準就能獲得獎勵的話,會導致人們在受到獎勵的事,沒有動力去創新和冒險。
4、讓人忽視問題本身的對錯
獎勵只是一種干預行為的手段,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它只短暫改變了表象,忽視了深層問題。
在美國一些公共政策為了讓家庭貧困的孩子能夠接受教育,就采取了一系列的讀書獎懲手段,如果他們能夠去社區學習上課,他們的父母就會得到資助款,從而逼迫父母讓他們的孩子去學校接受教育。但這只解決了表象的問題,讓貧困的孩子從行為上去了學校,而并不能讓貧困的現象減少,也不能讓貧困的孩子們熱愛上學習。
5、損害人們對事情的興趣
如果把某件事情定為另一件事的先決條件,即作為達到另一個目的的手段,那么它就會被人們認為:我不太想要這個了?!白龅竭@個就能得到那個”會自動降低“這個”的價值,外在獎勵會損害人的內在動力。
二、獎勵和贊美的四個注意事項:
1、避免高調地、事先許諾要給人獎勵,不要讓獎勵太引人注目、與所做的事情太相關。
2、讓人自己選擇得到獎勵和贊美的方式,讓潛在的獲獎者參與決定獎勵什么、怎么給予及給誰,能減少獎勵的破壞性。
3、具體、實誠、對事不對人,在表達獎勵和贊美時要發自內心,并且關注的焦點放在做過的過程和具體哪里做的好上,而不是泛泛地進行整體性評價。
4、避免給獎勵和贊美設置競爭,不要給別人獎勵和贊美別人的時候,公開地讓別人互相比較、競爭、這樣會破壞對方的人際關系。
三、自我激勵的動力3C理論:
動力3C理論指的是:明確的合作性、任務的內容,以及人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做什么和怎么做進行選擇。
1、合作性:在一個運行良好的團隊里,成員之間不僅可以交換才能和資源,還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支持。比起單打獨斗的人,在團隊有歸屬感和價值感的人對工作更有動力。
2、內容:好的內容指的是能讓人愉悅、專注和能感覺到意義感,三者不可缺。最理想的狀況是,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感到愉悅并且專注,工作的結果也能讓人感到有意義。
3、自主選擇性:如果能夠自主決定采用何種方式達成目標,人們就最可能對所從事的事情充滿熱情。因此要改革組織的權力體系,讓人們參與管理,共同決定任務目標以及完成的方式。
《獎勵的惡果》是一本顛覆傳統的考核制度的書,告訴我們應該怎么避免被外在的獎勵損害內在動力,以及怎么樣使用“動力3C”理論,讓人們自我激勵。
不管你是組織中的管理者,組織中的一員,亦或是為人父母,都推薦看看這本書??纯慈说男袨榈讓拥拿孛?,以及我們通過所使用的獎勵所帶來的顯而易見的“成果”和不可忽視的“惡果”。
行之有效,并不一定可以解決深層次的問題,人是復雜的,需要花心思去研究,保護內在動力。簡單粗暴的激勵方面雖然非常行之有效,但這一劑猛藥,是否能解決長期的動力問題呢?這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