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時間為每年7月6-8日交節。三伏天,入伏時間不固定,每年夏至節氣之后的第三個“庚日”。不過,從時間上來看,和小暑節氣相差不遠。
以今年(2024年)來舉例,小暑節氣是7月6日,三伏天入伏時間是7月15日。而2023年,小暑節氣是7月7日,入伏時間是7月11日,兩者間隔時間更短。
基于兩者的關系,古人們通過觀察總結,發現當年三伏天期間降雨的多少,和小暑節氣當天的天氣表現有一定的關系。
老話說“三伏旱或澇,小暑早知道”,意思很好理解,三伏天期間是干旱或是水澇,通過小暑節氣就能提前知道。不過,大家要注意一點,這里的“旱或澇”,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特指干旱或水澇,而是指降雨的多與少(下同)。
有朋友會問了,今年三伏天是旱是澇呢?本篇內容,筆者就通過具體農諺,詳細說說這個問題,大家看完后,對應自己當地的天氣,就有答案了。
“小暑下一場,三伏滿河塘”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指,如果小暑節氣當天下雨了,那么當年三伏天期間,降雨天氣比較多,河塘里的水都能下滿,說明了降雨多。
從氣候的角度來看,小暑時節降雨,或預示三伏天降雨也多,能帶來一定的涼爽感,緩解高溫天氣帶來的不適。
換一個角度說,小暑時節降雨對于水資源的補充至關重要,在三伏天期間,高溫蒸發作用強烈,水體容易干涸。而降雨天氣多,則能夠及時補充水分,保持水體的生態平衡。
當然,從農業種植的角度來說,三伏天期間適當的降雨,則會更有利于田間農作物的生長,對于農戶們來說則是好事(但不要形成積水)。
“小暑一聲雷,黃梅去又回”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在小暑節氣這天,如果天空中出現雷暴天氣,即打雷、閃電等現象,那么“黃梅天”可能再次來臨。
“黃梅”通常指的是梅雨季節, “去又回”則意味著梅雨季節似乎已經結束,但由于某種原因,降雨天氣再次增多。
深入來分析,這句農諺和第一句有類似之處,打雷一般都會伴隨著下雨,當小暑節氣當天下雨了,那么后續降雨天氣較多。
而后續不久就是三伏天了,也就意味著三伏天期間降雨天多,不會出現“旱”,或會出現“澇”。
“小暑南風伏里旱”
這句農諺很簡潔,所表達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如果小暑節氣當天刮了南風,那么當年三伏天期間降雨較少,或出現干旱。
據悉,南風通常來自南方低緯度地區,這些地區的氣溫相對較高,空氣濕度相對較低。當南風吹向北方時,會帶來干燥的氣流,減少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從而不利于降雨的形成。
“小暑一日晴,伏天曬破井頭”
這句農諺的意思是說,如果小暑節氣當天是晴天,那么接下來的三伏天將會異常炎熱,甚至可能達到曬破井頭(一種夸張的說法,用以形容極度高溫)的程度。
如果小暑節氣是晴天,那么空氣濕度相對較低,地面和空氣中的水分蒸發加快,導致空氣更加干燥。同時,缺乏空氣流動也使得熱量難以散發,進一步加劇了高溫天氣。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三伏天期間高溫天氣多,則預示著降雨少,更容易形成干旱。
通過上述農諺,可以總結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小暑節氣當天打雷下雨了,那么當年三伏天期間,降雨天氣相對較多,或出現“澇”。
如果小暑節氣當天是晴天或刮了南風,那么當年三伏天期間降雨天氣相對較少,或出現“旱”。
當然,也有人說,隨著氣候的變化,以前的農諺不適合現在的社會了,至于三伏天是旱是澇,還是看當地的天氣預報吧,對此,你贊同嗎?
今日小暑節氣,我們這里一直在下雨,你們那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