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洋蔥閱讀 極致踐行號竹子林小分隊第十五場 讀書會
時間:2018.7.17中午12:00-2:00
成員:
分享者:麗萍、曉瑩、磊杰
旁聽:麗桃、彭舸、夏瓊、燕秋、曉珺(視頻)
1、說說分享的書和看這本書的目的
麗萍:《自卑和超越》通過閱讀了解自己,希望通過閱讀實現自救,緩解自身情緒,希望讓下一代少走彎路。
磊杰:《第五項修煉》通過閱讀對工作有幫助,結合心理學,解釋行為模式,進行系統思考。
曉瑩:《高手》100天航海書單中精讀的書。
2、說書部分:
磊杰:《第五項修煉》
作者把系統思考稱為第五項修煉,因為它是五項修煉理念的基石。
系統思考是一個思考的框架,用它來觀察的是相互作用的關聯,而不是各個分立的東西;用它來觀察變化模式,而不是靜態的“快照圖片”。
但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是線性思考問題的,這就是防礙我們成為系統思考者的初始障礙和局限。
實際上現實存在是由種種循環所組成的,如果我們想看到整個系統范圍的相互關聯,就需要一種相互關聯的語言。
看來一個簡單的系統:往杯子里灌水。
從線性思考的觀點看,我們會說:我在往杯子里灌水。
但實際上,我們在灌水時還留意著水位的上升,在監視實際水位與我們心中目標水位之間的差距。當水位上升到目標水位附近時,我們就會關小水龍頭,放慢水流量,最后杯子滿了,就完全關閉水龍頭。
在這個過程中,是有5個變量組成的水位監測系統:目標水位、實際水位、兩者之間的差值、水龍頭開關的位置,以及水流量。這些變量組成一個因果關系環路或圓圈,叫做:反饋過程。
要想系統的看清現實,關鍵是把影響力看作一個圓形回路,而不是直線的單向作用。追溯影響力的循環運動,你會發現某些模式是在不斷自我重復,一次接著一次,使局面變好或者變壞。
從線性思考出發,我們總是要找出某人或某件事——要負責人的一定是他、她或它,有時候甚至是我們自身。
而系統思考的一個公理就是:每一個影響作用既是因,也是果。沒有只在與一個方向的作用。還會讓我們明白,責怪別人和內疚自責沒有什么區別,因為都是來自線性思考方式。掌握系統思考后,你會發現,每一個人都要對系統出現的問題負責,但不是意味著,每個人都能對系統變革產生同樣的影響和作用。
系統思考的三個積木塊——正負反饋和延遲
反饋過程分為兩種:正反饋和負反饋。
正反饋過程是增長的引擎。只要你處在增長的局面,一定就有正反饋的作用。正反饋過程也可以產生加速的衰減:很小的衰減就被放大越來越嚴重的衰減,就像金融恐慌時銀行財產的衰減情況一樣。
正反饋也非一定是壞事,也有良性循環的。比如,體育鍛煉讓我們感覺良好,于是更積極參加鍛煉,于是感覺更好了,于是鍛煉更積極了。再比如,許多新產品都從“口口相傳”,開始其市場增長的歷程。產品口口相傳可以產生滾雪球效應,滿意的顧客告訴別人去購買產品,更多滿意的顧客又告訴更多的人。
負反饋作用就是穩定反饋,是以目標位導向的表現。目標是明確的,例如一個壞習慣,盡管我們聲稱要改掉,但還是堅持不改。負反饋作用讓我們餓的時候進食,困的時候睡覺,冷的時候添衣。
如果你有“一個勁地忙來忙去,事情卻原地不動”的感受,這意味著,某種負反饋環路作用在眼前發生了。
延遲實際上是行動和結果之間的間斷和空隙。它可以讓你行動過火,搞得適得其反,但若能辨認并應對它,又能給你帶來積極的效果。
當某個變量的作用需要經歷時間來影響另一個變量的時候,延遲就出現了。
比如調解淋浴水溫,我們往熱水方向轉動之后10秒,水溫還是涼的,你的行動似乎沒有任何的反應,所以你認為無效。于是你繼續轉動,終于熱水來了,卻又88度,你被燙了,趕緊往冷水轉動,但延遲又發生了,水變的太涼了,這樣一次一次的,反復著負反饋過程。
所以,過猛的行動會導致適得其反,它不會幫你迅速實現目標,只會導致不穩定和震蕩情況。
經常出現的兩種基本模式
模式1:增長極限
增長極限適用于理解所有增長遇到限制的情況。
比如減肥者依照一份突擊減肥食譜進行減肥,開始時減掉幾斤體重,但隨后就讓他沒了興致。
或者是為了“解決”突然降臨的截止日期的壓力,我們可能會超時工作,然而,超常的壓力和疲憊漸漸影響了我們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反而把加班加點努力的成果給抵消了。
又或者像談戀愛,一開始你們見面,兩人花了時間在一起,感覺良好,于是呢,你們花更多的時間在一起,感覺也就更好了。很快,你們把所有業余時間都用來待在一起。于是,你漸漸地更了解對方了,你發現,他并不總是為你開門,也不情愿為你放棄和他朋友打球。他發現你愛嫉妒,或者有壞脾氣,或者不整潔,不管什么,你們開始發現對方的缺點了。隨著兩人發現對方毛病,戲劇性的感情增長就突然停止了,甚至還可能倒退,這時你會覺得,兩人的感情還不如剛開始的時候。
每個增長極限都會有一個正反饋(放大)過程,在一段時間里它自己就會增長或是改進,然后會碰到一個負反饋環路,后者發揮限制增長作用,改進速度變慢甚至停止。
大多數人遇到增長極限情況時,往往試圖使勁推動增長:假如你無法打破壞習慣,你就傾向于更勤奮地監督自己的行為;假如你的人際關系出現問題,你就會花更多時間或更努力地嘗試改善關系。
但不幸的是,越是使勁推動你所熟悉的杠桿,負反饋作用阻力就會越大,你的努力就越是徒勞無功。
因為每個增長極限情況的杠桿作用都在負反饋環路上,而不在正反饋過程。要改變系統的現狀,就必須辨別并改變負反饋限制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你采取自己未曾想到的措施,作出自己未曾考慮過的選擇,并完成對獎勵和行為規范系統的苦難的變革。
僅靠減肥食譜也許不可能實現你的減肥目標——你需要加快新陳代謝,這可能要求你做有氧運動。保持愛情與伴侶的關系,要求你放棄“完美伴侶”的理想。
增長極限模式還有一個啟示:限制作用總會存在的。一種限制因素被排除或削弱了,增長就會回來,但新的限制因素還會出現。所以不要試圖阻止限制因素的到來,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模式2:轉移負擔
轉移負擔是由兩個負反饋環路組成。兩個環路都在調整或修正同一個問題的癥狀。
比如,有壓力的時候,會飲酒,飲酒會放松壓力,壓力放松,減少工作的需要也降低,進而導致更多的工作負擔,于是又增加了壓力。
要有效應對轉移負擔的模式,我們必須把強化根本解決方法與弱化癥狀緩解措施結合起來,強化根本解決方法要求一種長遠觀點和共同愿景。
最后,不管是什么問題,都要開發一種信心和愿景去解決和克服。
麗萍:
《自卑與超越》遇到這本書,是在陳姐帶我參加的第一場讀書會上,一位同學分享的,當時立即加入書架,最近仔細品讀,收貨頗豐。這本書作者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同時期的心理學家。他利用自己醫生職業的特殊性以及對個體心理學的深入研究,從12個方面論述了行為背后的自卑情節以及這種自卑情結產生的原因。?
1、為什么要了解自卑心理?
正視自己行為,勇面自卑,尋求超越。
也就是,自救。把自己從焦慮憂郁中解救出來。
尋求性格缺失的根源,努力做合格父母。
2、何為自卑情結?
面對問題和困難,感到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叫做自卑情結。
因為人生苦短,困難重重,所以每個人內心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情結。
作者從生活的意義,自卑感與優越感,早起記憶,夢,家庭的影響,青春期,犯罪與預防,職業,朋友及同伴,愛情與婚姻共12個方面闡述觀點:自卑是人類的通病,也是失敗的根源,尤其是孩童時代(4-5歲)培養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人生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戰勝自卑,成就美好人生。
3、早期的記憶
最初的記憶是人生觀的雛形。
憂郁的人,記憶中帶有悲觀色彩。
樂觀向上的人,記憶通常是愉快的。
4、自卑感與優越感
自卑感與優越感看起矛盾,實則很多凸顯的優越感是自卑情結的體現,這是以優越的姿態自我催眠。
牙齒不好的人,看別人最先看的事別人得牙齒。暴發戶漏富,是對自卑情結的一種補償。
5、家庭的影響
主要講講孩子排序對性格的影響。
長子:喜歡保護及照顧他人,因為他們會模仿父母去照顧和教導年幼的兄弟姐妹,并將其作為應付的責任。長子會經常做從高處摔下來的夢,那是因為他們本來擁有高位,缺無法穩固。
次子:從出生就分享父母的愛,所以更易與人相處,但卻有一個"對手"永遠生活在童年里。一般次子比長子優秀。
最小的孩子:心理比較健全,容易成為家庭棟梁
獨生子:會有“戀母情結”,把父親作為競爭者,對母親非常依賴。
6、學校的影響
學校是家庭的一種延伸
老師首先要保證對學生有興趣,才能提供較好的教育。
最糟糕的教育,認為遺傳因素可以限制孩子的發展,這不過是教師或家長對孩子管教失敗的借口罷了。
例如,我的母親從小就教育我,我天生就胖乎,我自己也是這么認為,我曾堅信我不可能瘦下來。
7、愛情與婚姻
孩子在5-6歲已經形成了愛情觀
正確的婚姻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合作的,團結的,才會是愉悅的。
解決婚姻問題的徹底解決方案:關心配偶多過關心自己。
孩子從父母的關系中形成對婚姻的最初印象,所以出生在婚姻存在問題的家中的孩子,他也極有可能會變成失敗者。
曉瑩:《高手》之三種浪漫體制
婚姻有三種體制,第一種是俄羅斯人的命運體制,他們認為愛情是上天注定,可以為愛情作出犧牲,所有的事都要為愛情讓路。美國人屬于選擇體制,他們過于強調自我,有很強的邊界意識,特別不愿意依賴對方。自立自強。
命運體制太過草率,選擇體制也太過現實。而真正幸福的夫妻屬于“契約體制”。在契約體制下,婚姻是一個承諾,為了實現這個承諾,雙方都需要改變自己。
契約體制認為,婚姻有一定偶然性,第一步是偶然遇到心動的人,然后結婚。第二步,建立“我們”這個概念。生活的優先級中,兩個人的關系排在第一位,對方的需求排第二位,自己的需求排第三位。兩個人互相依靠,不過分強調個人獨立。最關鍵的一點是,一旦婚姻出現危機,雙方要明白不能輕語退出。解決危機的辦法是再深入一步去挖掘雙方的關系。
為什么放棄自由自在的生活,非要去結婚,受契約的約束呢?因為婚姻有更高的目的,更高的目的除了共同照顧孩子,更重要的是通過婚姻關系增加自己的“可愛度”,這個可愛度是指“值得愛”。說白了就是結婚后,會變得不那么自私,學會愛別人,自己變得更加值得愛,變成更好的人。
所以我們常常感嘆,好男人都結婚了,其實不是好男人都結婚了,是結了婚的男人才變成好男人。
“契約體制”不僅僅是一種婚姻觀,對于任何嚴肅的事情都應該如此,永遠在選擇,沒有長性的生活并不愉快。自己親手創造一個更好的關系、一個更好的事業,乃至一個更好的自己,這種成就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3、討論
4、合影